□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洪明
有着51年党龄的山东潍坊龙威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荫龙,是一名优秀退伍军人。他永葆军人本色,把在部队中锻炼出的优良作风,带到干事创业的人生舞台,听党话、跟党走,勇于创新、敢于奉献,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创造出拥有几十亿元资产的民营企业集团,成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他用一腔热血和顽强拼搏,勇立改革发展的潮头浪尖,谱写了一曲向海图强的时代赞歌。2022年8月,他被潍坊市委组织部评为“实干奉献好党员”。
艰苦创业扬帆远航
1970年12月,年仅17岁的袁荫龙光荣参军入伍,第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3年部队大熔炉的锻炼,退伍后回到家乡原寿光县道口公社,相继担任片长、农村党总支书记等职。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84年7月,他出任原寿光县大家洼镇水产养殖服务公司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从此踏上了艰苦创业向海发展的人生征程。
1999年6月,公司全面改制,成立山东潍坊龙威实业有限公司,袁荫龙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带领干部职工迎风潮、战海浪、筑堤坝、建虾池、造盐田,他始终冲在一线,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上率下,打造了一支拼搏奉献、敢打善战的干部职工队伍,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集制盐、化工、陆路运输、航运、港口物流、房地产开发、海水养殖与深加工、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规模26亿元、职工3000余人,年上缴税金近亿元。公司没有占用一寸可耕地,向大海要效益,向滩涂要产量,原先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聚宝盆”和“摇钱树”。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
在艰苦创业向海发展的征途中,袁荫龙不断招纳科技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向海图强。
公司与有关科研单位组建了“潍坊滨海现代海洋渔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海洋与渔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了新产品开发、工艺研究、质量标准制定、情报信息管理等工作。公司与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联系,在技术研究、工艺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公司建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在龙威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推进碳汇渔业及水产养殖业增效减排、滩涂贝类的开发与产业化,推进和提升潍坊区域贝类养殖业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今年5月4日,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潍坊龙威综合试验站揭牌成立,这是山东省贝类体系在潍坊市内设立的唯一成果示范、推广站点,借助我省贝类产业科技资源,推广山东省贝类体系内培育的新品种、关键技术、新成果、新模式、新装备等,促进贝类产业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为积极响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公司发挥渔业资源的优势,着手推进海洋生态碳汇试点工作,打造海洋渔业碳汇领域数据智库,引领行业发展。
巨资建大坝抗击风暴潮
为了抗击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袁荫龙带领干部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20年的持续奋斗,修建了一条长为50094米的防潮大坝,坝顶宽9至12米,大坝外侧石墙顶高加至5米、坝外抛石加固坝底5米宽,坝顶全部硬化。
防潮大坝的建成为滨海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对全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巨大的防护作用。
今年10月3日下午,一场特大风暴潮袭击了潍坊北部沿海。从下午2点开始,袁荫龙带领公司班子成员顶风冒雨在坝上指挥,20余部大型装卸机械和运输车辆源源不断将防潮物资运抵大坝危险路段和风暴潮冲毁的缺口处,全力以赴对大坝进行加固,有力确保了内侧虾池、盐场的安全。经过7个小时的紧张战斗,到晚上9点,潮水水位开始下降。他们趁风暴潮减弱间隙,加大抢险车辆投石频次和投石量,经过一晚上的抢险,安全度过风暴潮。海边长大的袁荫龙练就了过人的胆量,与风暴潮的斗争他已记不清多少次。
“一生中能修建这个防潮大坝,保护了千万亩盐田和滨海的企业,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我觉得这是我人生最值得的一件事。”袁荫龙告诉记者。
造福桑梓回报社会
“我是一个有51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就是要为党做事,回报社会。”袁荫龙有大海一样的胸怀。
为了支持教育发展,他设立了龙威星烛奖,每年拿出10万元奖励开发区优秀师生和救助困难学生,连续十年捐款助学110万元;为了支持扶贫工作,2011年,企业与大家洼街道魏家官庄村结为帮扶对子,捐助40万元,结合公司资源优势帮助村庄走上发展道路;今年10月14日,一次性捐助大家洼街道周疃二村50万元,帮助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每逢发生自然灾害,他都向有关地区捐款捐物。30年来,袁荫龙及其企业向社会各界捐款上百次、累计上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