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于卿)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工作思路,聚焦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树立品牌意识和思维,坚持创新创优创效发展,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原则,全方位推进“如康家园”高质量建设,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服务,探索创新服务残疾人的新路径。截至10月份,全市共建设“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151处,提前一年实现镇、街建设全覆盖,共服务残疾人3092名,其中854名残疾人实现了辅助性就业,1250名残疾人享受了日间照料服务,988名残疾人享受了社区康复服务,减轻了众多残疾人的家庭负担,让广大残疾人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多方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强大合力。我市将“如康家园”建设纳入202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十四五”期间政府投入500万元,对当年建设完成并通过检查验收的“如康家园”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3万元,鼓励支持全市“如康家园”建设,市残联联合民政、财政、人社、卫健、乡村振兴等部门出台实施方案,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共融的格局。各县市区召开推进专题会议,各镇街也积极担负“如康家园”建设主体责任,将其融入基层工作大局,拿出优质资源,优化建设布局,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规范服务模式,实现“3+N”服务功能。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创新集日间照料、社区康复、辅助性就业、助残业务办理等“3+N”多功能服务模式于一体综合服务机构。同时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引擎”新动能,推动家园实现新发展,建立“种子的力量”党建品牌和“星星庄园”劳动拓展基地,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党员到社区家园“双报到”活动。通过组织家园残疾人到劳动拓展基地体验种植、浇灌、收获过程,培养了残疾人生活的信心和理念。
整合服务资源,创新“如康家园”5+N建设模式。坚持从残疾人需求和基层实际出发,做到资源整合、一家多能、一园多用、规范管理、安全运行。打造了“院园+校园+企园+医园+区院”5+N建设模式。融入康养(敬老院)资源,将“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融入养老公寓,充分利用其日间照料等资源优势,建成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室、康复活动室、日间照料室、心理咨询室、棋牌室、书画室等活动场所,提供专业化的照料服务。融入社区建设,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助残公益组织等功能,提供个性化助残服务。如高新区开心在线社区服务中心“如康家园”抓住社区规划契机,争取社区支持,引入芽苗菜、钻石画、十字绣、花样面点等辅助性就业项目,帮助10多名残疾人就业增收。融入特教学校、康复机构,充分发挥培训学校和康复机构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培养方面的优势资源,解决了残疾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如高新区康华教育培训学校和安丘市爱伦特殊教育学校,将在校康复满17周岁以上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通过辅助性就业模式,转入“如康家园”,让他们实现自食其力,减轻了家庭负担。融入企业,利用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建设“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既解决了场地、资金等问题,同时将企业生产中的部分简单劳动工序交由残疾人完成,更好地实现了企业资源与“如康家园”功能的有效衔接。融入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利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康复治疗、精神卫生服务的专业优势,并通过种植果蔬,保洁等“工疗法”重点为精神残疾人提供服务,实现了康复治疗和“如康家园”服务功能的结合。
5+N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模式初显成效。根据入园残疾人的特点和特长,积极整合信息资源,从不同行业选择易于操作、技术含量低,市场前景好,适合残疾人生产的辅助性就业项目。目前全市已筛出直播带货、风筝、陶艺、布艺制作、洗车等适合残疾人参与制作的就业项目26项。各机构通过“一园一品、一园多品、多园一品、家园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5+N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模式,让残疾人走出家门、走上岗位。
拓展6+N资金筹集渠道,保障机构长足发展。各级残联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如康家园”建设,全力提升服务功能。争取财政支持,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发动各“如康家园”建设主体加大投入。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广泛捐助。在每年开展的“99公益”助推“如康家园”建设网络募捐活动中,得到社会各界爱心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截至10月14日,2021和2022两个年度内,全市共募集“如康家园”建设资金395.46万元。统筹民政、卫健、教育、残联资金整合。探索实施“如康家园”集中就业和企业按比例就业结合模式。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这些政策和帮扶资金的合力融入,让“如康家园”实现稳定和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