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文/图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能让古之精华为今所用。在安丘世德古籍博物馆,展出了明成化年间国子监刻本《资治通鉴》、明嘉靖年间刻本《盐铁论》、明万历年间刻本《韵府群玉》等11688卷古籍……一本本古色古香的古籍韵味无穷,尽显中国古代书籍之美。
每卷古籍都有一段历史,诉说朝代背后的文化色彩
位于安丘市新安路与莲花山路附近的安丘世德古籍博物馆(老馆),是一座以古籍收藏、保护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该馆于2015年12月7日,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成立。馆内以藏品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和进行社会教育活动为主,是山东省首家私人古籍博物馆。
近日,记者走进静谧庄重的安丘世德古籍博物馆,看到古朴的书柜里,馆藏的古籍按照年代、历史等分门别类依次排开。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卷卷古籍,泛黄的纸张文化气息浓厚,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令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每卷古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它们在收藏过程中,掩藏着馆长王斌的心血。王斌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他偶然得知明正统年间司礼监刻本《书经》被高密的一位古籍收藏家珍藏。这套古籍共有六本,图文精美、白棉纸写刻本、字形如钱币大小,是一套十分珍贵的历史遗物。为将《书经》收至囊中,王斌多次登门拜访这位收藏家,但对方却无动于衷。凭着对这套古籍的热爱,王斌并没有放弃,10年间,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礼物登门,一来二去和对方处成了朋友,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最终打动了这位收藏家。2010年前后,王斌以10万元的价格如愿买下了这套《书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古籍构成独有的文化景观。在安丘世德古籍博物馆内,王斌珍藏的古籍呈现出品种多、内容丰富等特点,这些古籍光芒闪耀,诉说着一个个朝代背后的文化色彩。其中,王斌珍藏的明成化年间国子监刻本《资治通鉴》、明嘉靖年间刻本《盐铁论》、明万历年间刻本《韵府群玉》等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经过整理后,一卷卷饱经历史沧桑的古籍“重获新生”,真正让古籍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免费对市民开放,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今年55岁的王斌,出生于安丘景芝镇大油坊村,祖籍是诸城相州。其家族历史悠久,明末至清朝时期,他的祖上曾出现过21位进士,58名举人,因此被誉为“神奇进士家族”。受家族影响,王斌在耳濡目染之下自幼爱好读书,尤爱古籍。
上世纪90年代,王斌参加工作后开始踏上古籍收藏之路,数十年来共收藏古籍11688卷,并建成省内首家私人古籍博物馆,免费开放,旨在让更多市民了解民族文化,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博物馆自创建以来,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古典书籍”为宗旨。根据《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按照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安丘世德古籍博物馆一年365天免费对市民开放,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多次举办古籍等专题陈列展览,开展传拓、木版刷印、古籍装订、古籍鉴赏、儒学讲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推介活动,开展专题学术研究,并和安丘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签订协议,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安丘市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一座位于曹家楼子村东的新古籍博物馆已拔地而起。新馆占地面积7485平方米,馆舍面积达5000平方米,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展陈中。新馆正式投入使用后,除展出古籍外,还将展出老字画、老紫砂壶、古代印章、古代泥活字等珍贵展品。以古籍收藏为依托,营造全社会参与、关注、保护和传承古籍文化的浓厚氛围。让“沉睡”的古籍走出书库,走进大众,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谱写我市非国有博物馆文脉传承的锦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