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那片“红高粱”

——记高密市政协常委刘铁飞

(2023年05月2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宋 超

  朝阳拨开朦胧的轻纱,映照着高密市东北乡红高粱抗战馆,显得这座灰色建筑更加庄严肃穆。周围是一垄垄的高粱,在这个季节,青嫩的顶芯打着旋儿,似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士,而修长的叶片从挺拔的茎杆交叉抽出,斜插向上,如同他们举着刺刀振臂高呼,整装待发。高密市政协常委、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铁飞就扎根在此,默默地耕耘着,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守护着这片红高粱和这座纪念馆。
  以“红高粱”传播“文化自信”
  在刘铁飞的笔下,红高粱不仅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绝不向侵略者低头的精神。哪怕烧了,一场大雨过后,来年春天,依旧会绿满大地。
  这种精神随着他的画笔播向了世界。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他创作了《野性红高粱》,被国家邮政总局制作成明信片,并在胜利纪念日全国发行;他以画作宣传和平,成为2012年伦敦、2016年里约两届夏季奥运会唯一指定的中国艺术家;2018年,他被人民日报社评为“2018最美奋斗者”;2022年,他获聘北京冬奥特许创作艺术家,创作的飞天系列成为冬奥会靓丽的官方特许商品,同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为“联合国爱心艺术家”;为表彰刘铁飞为宣扬保护世界和平而作出的贡献,近期,联合国世界非遗保护基金会提名刘铁飞为“国际和平艺术家”候选人。
  刘铁飞用画笔精准勾勒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红高粱精神,并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以“红高粱”赓续“红色血脉”
  高粱红是中国红、革命红。因为这里是《红高粱》中“我爷爷”“我奶奶”疯狂相爱、浴血抗日的地方,是日寇“公婆庙大屠杀”罪行的见证,是中国人民“孙家口伏击战”痛击侵略者的遗址。
  历史的精神与灵魂,需要一个承载地,要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无名英雄们立一座丰碑!因为这一信念,刘铁飞开启了近10年自筹自建抗战馆的“苦行僧”式生活。为了建馆筹资,他边画画、边办展、边建设,倾其所有;为了还原真实的抗战历史,他日夜沉入史海翻阅资料;为了抢在岁月脚步之前,他反复拜访孙家口、公婆庙80岁以上老人,并专门为他们拍摄了《见证者》照片墙;为了搜集抗战物品,他奔赴国内外多地,无论严寒酷暑……
  侵华日军中将中冈弥高的披风、九儿原型的绣包、日本特务机密文件《山东省建设进步状况一览表》……3000余件满含历史信息以及民族血泪的实物、史料成为“高粱地”的见证。
  潍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红色研学基地,这座抗战馆的底色如同高粱穗一样红艳艳,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红色的传承。
  以“红高粱”凝聚“思想共识”
  “红高粱是向阳开花的,身为委员就要让群众感受到这里的亲和力、凝聚力。”刘铁飞说。于是,他积极争取高密市政协支持,在抗战馆设立了“有事多商量·密商量”协商议事室。
  这里是游客、群众的接待室,他们在歇歇脚、唠唠嗑之余,把对挖掘红高粱文化、打造莫言文学馆等意见建议写在民情日记上,成为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驿站。
  这里是政协委员、基层干部、人民群众的“圆桌会”,无论是党政重大决策还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商量。2022年,高密降水较往年同期偏多50%以上,地处滞洪区的东北乡内涝更为严重。看着高粱地成了沼泽泥潭,听着周边群众的抱怨诉苦,刘铁飞及时邀请社区干部、水利专家、乡贤村老、群众代表齐聚一堂,誓要商量出个治水良方。其间,既有“密商量”议事室中反复论证研究,又有顺着胶河沿岸探查水情的现场察看,最终提出了《关于实施“三河同治”,根治东北乡水患的协商建议》。党委、政府充分采纳,启动了投资过亿元的“三河同治”项目,工程一旦竣工将彻底根除群众们的洪涝“心头病”。
  如今,刘铁飞的“密商量”议事室已经成为高密东北乡“红高粱之约”社会治理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之花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越开越“密”,结出了许多如高粱穗一般沉甸甸的协商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