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叠翠锦绣如画 生态田园绿色新城

——峡山区以“五大品牌”为引领精心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

(2023年09月2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天然氧吧负有盛名,浩浩大水润泽一方百姓;这里是郑玄故里、礼仪之乡,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遍注儒家经典,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有绪;这里有各色各样的有机、绿色农产品,一村一品托起美丽富裕新乡村……这里便是潍坊的“生态会客厅”——峡山区。
  今年以来,峡山区按照省、市赋予的独特功能定位,开启二次创业、开拓创新的新篇章,明确了“11236”总体布局,坚持发展生态化、产业集群化、服务平台化“三化”并进,布局构建了以现代农业、医疗康养、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等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打响了“礼仪之乡、种业硅谷、预制菜引领区、大艾名城、生态会客厅”五大品牌,高点迈步、深耕细作,精心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走出了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刘涛
厚植资源深耕文化 “礼仪之乡”声誉日隆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峡山区依托绿水青山的“颜值”,不断涵养历史文化的“气质”,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打造以“礼仪之乡”为核心的体验式特色文旅中心。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快落地康成书院等文旅项目,做大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核心的礼仪文化、以东汉铜獬豸为核心的法治文化、以东汉《庖厨图》为核心的饮食文化,以兵学大师黄公、道学大师盖公、理学大师朱熹隐居地为核心的隐士文化等特色IP,礼仪之乡名片逐步叫响。
  加快培育特色景区。规划建设了阳光曼波热带雨林生态科普馆、环湖漫道观光带、岞山火车站铁路主题公园等文旅片区;正着力打造潍水左岸观光公园,配套铁马驿站、萌宠乐园、乡村振兴火车站等主题板块。自然观光、湖居民宿、教育科普、非遗文化、农家采摘等一大批新老业态齐头并进。
  持续打响品牌节会。举办金风筝国际微视频(微电影)节、环湖乡野马拉松、峡山灯会、光影艺术节、牡丹文化节、石头崖大樱桃采摘节等品牌节会,加快谋划峡山湖生态捕捞节、国际钓鱼大赛等特色节会,用节会经济带火文旅产业。今年峡山区接连举办了金风筝国际微视频(微电影)节、峡山环湖乡野马拉松赛和“新时代 新鲁菜”创新大赛三大节会,线上线下拉动人气2亿多人次,全区酒店入住率、餐馆上座率均达90%以上,重点企业营业额均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
强化科技引领 “种业硅谷”赋能现代农业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峡山区积极融入全市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总体布局,以种业科技为引领,以品牌农业为导向,以精深加工为支撑,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涵盖研发、种养、加工、冷链、营销等领域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
  强化种业硅谷引领,全力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发展,集聚世界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等高层次人才620多人,杂交小麦、爆裂玉米等作物育种研发实现突破,国际首创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1亩地产出1亩玉米和0.8亩大豆,有力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现代设施渔业科技产业园,借助中国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技术力量,打造国家鲑鳟鱼种质资源库和引育种中心、万吨优质银鲑产业链示范基地。
  依托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创新研发大姜组培脱毒苗,每年培育脱毒姜苗100万株,实现了从姜块种植向姜苗种植的变革,年产有机生姜240万公斤。全国首创姜秸秆深度加工处理新模式,每年可处理姜秸秆300万吨,萃取姜精油3000吨,产值12亿元以上,姜秸秆萃取后的废渣加工成可降解新材料,真正把姜秸秆“吃干榨净”,有效破解姜秸秆污染难题。引进丰年年数字农业服务系统,“数字大脑+连锁服务”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
技术制胜 “预制菜引领区”引出新峡山味道  
  预制菜产业作为市场概念新宠,可有效延展食品产业链条。峡山区抢抓市场风口,着力打造预制菜引领区,与日冷集团合作,开展核心技术研发转化,构建中餐标准化体系,通过蔬菜固色技术、肉处理保鲜技术、汤汁抗冻还原技术、大厨现炒风味再现技术4项行业核心技术革新,以及立式微波技术、原汁鸡汤熬制技术2项自主创新,突破预制菜技术难点,实现了高端预制菜产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真正让消费者对厨艺、地域、时令季节“三个不敏感”,全区预制菜菜品达到400多种,在研300多种,产销量每年保持40%以上增长。预制菜龙头企业新和盛集团跻身全国预制菜企业前3强。
发力医疗康养 “大艾名城”托起健康高地
  发展医疗康养产业,峡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借助“世界艾灸之都”称号,打响“大艾名城”品牌,大力探索医康养结合发展新路径。
  做好生命科学文章。创新开展血脂健康管理万人惠民工程,新引进全国首家血脂健康管理中心,开创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血脂健康管理新模式。盘活源宜基因、荆卫生物,共建CDMO细胞工厂项目,完善基因检测、健康管理、细胞治疗、再生医学产业链条,打造生命健康高地。
  做好医养结合文章。加快建设峡山医康养产业园、峡山湖国际养生岛、艾姜山生态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艾·大健康运营中心,获批全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设立首家市级劳模(职工)疗休养基地,力争打造全省老干部、老教师,以及优秀一线干部职工疗休养基地。
  做好全民健康文章。“1126+”智慧养老模式实现失能群体兜底保障全覆盖,被评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建成2.6万平方米文体公园,满足群众健身休闲需求。创新开展全民艾灸,峡山“太保灸法”入选“全国医康养优秀案例”,全区艾灸知晓率和使用率分别达到90%、70%以上,库区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峡山区百岁老人数量是全国长寿之乡标准的2.3倍。
持续放大优势 “生态会客厅”让近者悦远者来  
  峡山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开展全域保护开发,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全力打造“生态会客厅”,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开发区。
  全力保水护水。每年专项投入2亿至3亿元保护生态,注重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建立全覆盖、一体化保水护水体系,搭建数字河湖综合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水库禁渔与生态捕捞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先后实施了峡山水库增容、胶东半岛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保护等一系列工程,峡山水库水质提升工程提前建成通水,今年春季战略水源地水质首次达到二类水标准,全域水质稳定达标。正在规划实施胶东半岛战略水源地增容工程,为胶东地区年均供水近2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力治污减污。建立企业项目负面清单,健全企业项目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凡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个也不要,凡是影响到水源地保护的企业坚决关停,累计拒批污染项目120多个,关停淘汰落后产能296家,留足了绿色发展空间。在抑制污染增量的同时,注重做大生态存量,完成造林6660余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7%,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00天以上,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达3000多个,空气质量稳居全市第一。
  着力探索开发。峡山区争当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排头兵,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级全域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落地实施了总投资129亿元的13个生态治理类和产业发展类项目,获信贷投放12.6亿元,获环保部肯定。开展全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打造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打破固有模式,创新推进国家级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国内首创农村道路、广场、沟渠等光伏模式,37个光伏村年平均增收20万元以上,岞山村打造为“全国农村新型光伏第一村”。加快探索实行绿色生产总值(GEP)核算和储备林、湿地、地热能、水能等“双碳”开发模式,积极申报国家级全域水安全保障导向(WOD)试点,持续将“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