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产业第一村”放飞风筝大产业

(2024年01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家庄子村村民在制作风筝。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摄
  □通讯员 高亮 刘超
  寒冬腊月,走进坊子工业发展区王家庄子村,各家风筝厂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加足马力赶制订单。今年冬天,这个被誉为“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的村庄比往年更加忙碌。
  “明年是龙年,这款龙元素风筝是目前最热销的,单品订单量占到订单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山风筝厂负责人孙月梅正忙着接待来自各地的客商。
  “订单量大幅增加,目前这款爆款风筝已经断货,仓库里有多少货先给客户发多少。”三利风筝厂经理王立财说,如今客户拓展到了全国十多个省份,每天仅电商的订单就有1000多单,一年的销售收入约600多万元,同比增长10%左右。
  潍坊风筝文化源远流长,风筝产业发展兴旺。据统计,全市共有风筝产业市场主体7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产品市场份额占国内80%以上、国际85%以上。王家庄子村有风筝企业40家,相关产业个体工商户230余家,是潍坊规模最大的风筝加工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
  这个有500年历史的村庄,最早因生产各种竹制品在潍坊小有名气。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王家庄子人抓住机遇,陆陆续续开始接单风筝加工。“目前风筝产业已发展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产业链完备,全村超过一半的人从事风筝产业,年产量达到9000万只,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销量占潍坊风筝总销量的80%以上。”王家庄子四村党支部书记王振华说。
  小风筝做成了大产业。现在的王家庄子村,已经从单一的风筝加工,发展成为集各类风筝配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小到一个风筝铝扣,大到风筝线、风筝轮的生产,再到风筝布料印染,在王家庄子村实现了“足不出村”全产业链发展。
  “随着产业的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比如缺乏自主品牌、研发能力不强、龙头带动不够、融合发展滞后等。”坊子区风筝文化发展推进中心主任马军洪介绍,为推动风筝产业转型升级,走向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坊子工业发展区启动建设总投资4.5亿元的潍坊风筝产业基地项目,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周边相关企业入驻园区,盘活优势资源,形成一个以风筝扎制为主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同步发展的产业聚集地。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坊子区在政策支撑、平台建设乃至金融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吸引了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成为这里的“第二代风筝人”。“他们文化水平高、眼界开阔、敢于创新,给风筝产业带来了新思路。”王振华说,年轻力量给传统的风筝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从最初的竹骨架风筝,到现在的动态风筝、3D风筝,王家庄子村风筝产业在吸收传统风筝制作精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制作工艺,让风筝在空中‘活’了起来。”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铁源说。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起成立了现代风筝合作社,成为全市首家以风筝生产、销售为主导产业的合作社。合作社由王家庄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村集体发起,为风筝产业提供产品销售、快递物流、电商培育、文化推广、产品设计、品牌打造等全方位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风筝产业,主动创新求变,帮助和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拓展市场、培育龙头、创新升级、融合发展等方面破局突围,加快促进风筝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以务实举措把‘小风筝’变成‘大产业’。”马军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