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平安小院”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高密基层治理生动实践,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立足“事要解决、群众满意”,推动街道乡镇干部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抓住群众身边的难事、烦事、操心事,看准治理堵点,感受百姓痛点,围绕问题找对策,围绕对策抓落实,实现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使矛盾化解更快更准更有针对性。自2019年运行以来,到县以上信访数量同比下降35.3%,妥善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有效实现了基层矛盾纠纷不上交,对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以及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聚焦三级平台搭建 变“信访大厅”为“平安小院” 及时就地处置信访初访
“平安小院”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搭建起“镇、社区、村”矛盾纠纷化解三级平台,给群众提供“反映问题、说事拉理”的新去处,营造起“公平、信任、温情”的良好氛围。搭建村级调解工作室,在79个村分别设立1处村级矛盾纠纷调解室,畅通治理末梢,确保“小事不出村”;搭建社区调解工作站,在9个社区分别建立1处矛盾纠纷调解站,架起联动桥梁,确保“大事不出镇”;搭建镇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整合综治、司法、民政和人社等12个部门职能,入驻部门骨干、专业律师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等7支队伍,兜底化解工作,确保“矛盾不上交”。
聚焦化解流程再造 变“区块调处”为“全链受理” 有效化解信访积案难案
针对以往信访事项多头受理、答复口径不一、转送办理督办脱节等问题,“平安小院”加快推动信访业务流程再造,打破“信、访、网”渠道分设常规,创新建立“集-分-研-化-评”五步工作法,即建立载体、收集信息,科学评估、分类管理,多方会商、研制方案,明确节点、按时化解,跟踪问效、强化考评,通过完善“事要解决”工作机制,以信访工作的“自我革命”激发乡村治理的创新活力。
聚焦资源要素整合 变“单兵作战”为“多方联动” 切实提升信访工作质效
面对新时期矛盾纠纷主体多元化、成因复杂化、调处难度大的新形势,“平安小院”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调解为基础,通过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精英律师、心理咨询师和专职调解员等组建的“金牌调解”团队协作精准化解,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讲解、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提质增效;以综治、司法、信访为骨干,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实现调解机制由单一调解向综合调解转变、调解队伍由业余为主向专业为主转变,确保各类矛盾纠纷一站解决,不让来访群众“跑第二趟”,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元化解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新格局。
聚焦改进工作作风 “被动接访”变“主动服务” 真情实意赢得群众满意
“平安小院”畅通渠道访民情,落实科级干部接访和接访上替制度,采取公开地点接访、带着案件下访、疑难问题约访、交办案件回访等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直通服务解民忧,开展“带民意下访、送服务上门”直通车活动,筛选群众诉求相对集中的村庄,由书记、镇长挂帅,其他领导干部牵头,组织相关社区、职能部门,“进村入户”解“心结”;平安创建聚民心,深入开展“创信访三无乡镇、建平安和谐柴沟”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广“线上反映、线下解决”模式,公布诉求反映直通热线,实现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信访上行到基层化解的转变。
(作者单位:高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