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莹
通讯员 刘煜 文/图
丝弦声声入耳,在密州大地飘扬。近日,记者走进诸城市蔡家沟古琴院,绿树掩映间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诸城派古琴第七代传承人钟珊正在向学生们传授古琴弹奏技巧,学生们遵循技法、依照琴谱,一首首婉转动人的古琴曲从指尖流出,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聆听。
据了解,诸城派古琴又叫“琅琊派古琴”,曲调空灵回荡,极具古典之美,历经几代琴家的探索发展,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琴坛上融古开今、别具一格的古琴艺术流派。
非遗是一个地方“活”的历史文化记忆,目前诸城派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诸城得到“活态”保护与传承。近年来,诸城市确定了非遗项目挖掘与保护清单,为每个项目制定详细的保护与传承计划。同时,设立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每年选拔并培养至少两名新的非遗传承人,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工作室和创作空间,支持其进行艺术创作和技艺传承。去年以来,诸城市新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新增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在这些传承人的手中,非遗文化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距离古琴院不远的蔡家沟文化大集上,同样好戏不断,剪纸、布艺、手工草编、木刻木雕、花样面点……各类融合非遗文化元素的产品应有尽有。许多游客围在剪纸摊位前,看非遗传承人手指灵活翻动,一件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很快就制作完成。
依托非遗技艺培育手造产业,诸城市持续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和非遗工坊建设,目前已打造、升级诸城市手造展示馆,并推动完成手造产品进景区、进博物馆、进酒店、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非遗工坊。截至目前,诸城已有潍坊市级非遗工坊14家。
“赶文化大集,不仅仅是来看、来买,更重要的是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浓厚魅力。刚才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做了一幅糖画,真是过足了瘾。”游客王先忠对记者说,各具特色的非遗产品让他目不暇接、沉浸其中。一会儿,王先忠手里已拎满了各种非遗文化产品。
今年,诸城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线路、适合发展旅游的非遗项目推荐目录、非遗特色景区,挖掘以非遗体验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路线,开辟非遗“活态”路径,真正让非遗“火”起来,实现非遗作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同时,在中小学开设非遗文化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举办讲座、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如今在诸城,非遗文化传承早已实现“推陈出新”,“非遗+”正成为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新方式,“非遗+研学”“非遗+展演”等活动层出不穷,让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