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09月2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曼 逯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质增效,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然而,城乡发展仍存在短板,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作出了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决策,切中了要害,抓住了“牛鼻子”。
  县域作为现代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和乡的结合点。当前,我国大中城市的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步向县市转移。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为县域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功能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敏锐抓住这一重要窗口期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体可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以城乡统筹布局为前提,多规合一、一体谋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乡村,但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民论农民,而是以县域为重点,将县城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确保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不断档、赶上来。过去,各地在谋划区域发展规划时往往将县城和乡村割裂,乡村发展规划滞后于城市,久而久之便形成“快城市、慢乡村”的发展步调。因此,要做好城乡战略融合,统筹形成城乡有效分工、合理配置、产业互补的态势,就必须在国土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一体统筹推进。
    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支撑,瞄准长远、整体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融合既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立足县域布局富民产业。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根据地理特征、资源禀赋等因素和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立足县域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产业,有侧重地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确保收益高、前景好、持续性强的优势产业能够做大做强。此外,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更要在“特”上下功夫。只有找准独特优势,挖掘特色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增强产业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共同富裕。
    以城乡公共服务为核心,补齐短板、普惠共享
  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绝不能落下农村,必须把城市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嵌入到乡村社会发展中来。一方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针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物流、环保等领域实施专项行动,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合理分配城乡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聚焦民生重点领域,探索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养老服务联合体等实现形式,全方位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品质,促进县域内城乡建设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关键,守牢红线、和谐共生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统筹兼顾,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提高对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放在与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同步规划、同质建设城乡生态环境治理配套设施,缩小城乡生态环境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守住红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筑牢生态安全根基。在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坚决守护好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绿地、净土”保卫战,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城乡建设全过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城乡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乡村城镇化,也不是城乡功能与景观同化,更不是城乡发展均质化。因此,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守“迭代”而非“换代”的理念,要主动“衔接”而非盲目“嫁接”。每一个乡村的生态格局、乡土风貌、民俗韵味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基因,在融合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乡村发展内在规律和群众实际需求,立足于原风貌、原生态,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衔接、古典与时尚互融、传承与创新契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城乡融合新路子。
  (作者单位:寿光市委党校 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