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动力城、电子城、纺织城和农机城享誉全国。20世纪80年代,潍坊不断深化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的城市综合经济改革,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行并逐步完善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工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1.51亿元,成为全国25个生产总值过百亿元的城市之一。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30.69亿元(1990年不变价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3%。到1990年底,有80%以上的工业企业得到更新改造,先后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500项,每年都有一大批新产品投放市场,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16个主要行业共有108类产品5000个品种,已有11大类964种工业产品销往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潍棉、潍柴、山潍拖、潍坊华光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潍”字头企业,轻工、纺织、机械、化工、电子、建材成为六大支柱产业,盐业、海洋化工等已成为潜在优势行业,柴油机、激光照排、录音机、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一大批名牌拳头产品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潍坊被誉为中国“动力城、电子城、纺织城、农机城”。
47.建设潍坊发电厂,持续提供电力能源。1990年12月,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的潍坊发电厂动工建设。该工程占地3340亩,每年发电量39亿千瓦时,是国家七五期间最后一批开工,山东半岛最大的能源建设重点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潍坊市投资最大的工程。同时,220千伏潍城西郊、诸城、高密、昌邑输变电工程相继动工兴建。
48.开发区建设开辟经济发展主战场。1991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级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5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5年12月更名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潍坊出口加工区;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转型升级为全省首个国家综合保税区;2017年7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成为全国首个转型升级之后获批“一区两片”的综合保税区。2007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2015年更名为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截至2023年,潍坊共有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12家(国家级1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家(国家级1家),海关特殊监管区1家(国家级)。省级以上开发区以不到全市4%的土地面积,培育了全市近35%的规上工业企业、近60%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近80%的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打造形成了26个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
49.以诸城市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代表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10月,诸城市抓住国企改制的“窗口期”,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1995年7月,全省县域企业改革暨改革开放试点县工作会议在诸城召开。1996年,潍坊市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到1996年底,诸城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县属以上工业企业多种形式改革、改制面达85%以上。涌现出诸城市四达公司“倒逼成本法”、亚星集团“购销比价管理”、海化集团“三三制管理”等管理创新典型。到2001年底,市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企业改制面达90.8%,县域企业改制面达95.6%。
50.江泽民同志到潍坊视察工作。199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诸城市视察工作并做重要讲话。视察期间,江泽民指出,要更加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当前,需要迅速提上日程并抓紧解决的一项重要政治体制改革任务,就是进一步进行机构改革,实现精兵简政,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搞“小机关,大服务”;要抓紧搞好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企业走上市场,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达到责、权、利相统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