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玉璐
爱心
档案
关爱老人共筑幸福“夕阳红”
“我家老人自从加入养老互助中心,越来越开心,这互助中心要是没有假期就好了,老人愿意天天在那里。”目前在诸城市龙都街道高相社区,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
2019年10月,诸城市爱心协会借鉴其他地区打造“孝心村”的经验,与诸城市龙都街道高相社区汉车网格一起制定了建设“孝道和谐环保村庄”的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敲定后,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堂在村中率先开讲,志愿者定期来到村中,组织村民进行学习,从孝道文化到中医养生再到医疗卫生知识等,大讲堂的课程丰富多彩,吸引了大批学员。汉车网格每年举办“汉车孝子”“汉车好媳妇”“汉车好婆婆”“身边好人”等一系列评选活动,选树身边优秀榜样。连续三年举办“重阳节饺子宴”“端午节粽子宴”等集体大型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村庄。通过志愿者与村党支部五年的不断努力,村民集体意识、志愿者意识明显增强,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和睦,全村孝顺老人、互帮互助、环保节俭的精神蔚然成风。
2022年,汉车网格成立“养老互助中心”,爱心协会的志愿者轮流陪伴老人,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理发、洗脚、剪指甲等,教老人们做养生操、做酵素,带着老人们读诵国学经典、唱红歌、练手语舞,中午集体做饭、就餐。
如今,老人们精神越来越好,儿女们也越来越放心,正如村民所说:“我们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啦。”
城市温度
以孝德文化
涵养文明乡风
◎石莹
在诸城市龙都街道高相社区汉车网格,诸城市爱心协会“孝道和谐环保村庄”的志愿服务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在农闲的日子和节假日,居民们走进村中“教室”,通过听孝德讲座、观孝德影片、唱孝德歌曲、讲孝德故事、谈孝德体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播孝德文化、弘扬家庭美德。
“以孝善为先,以孝善为荣”的风尚在高相社区汉车网格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将孝德文化融入网格治理和乡村振兴,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孝德文化涵养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诸城市爱心协会在乡村治理领域探索出一条以德孝为主题的文化兴村、文化富村新路径。
暖心
故事
故事一:
是书记也是志愿者
在推动项目建设之前,汉车网格党支部书记李玉林一直十分苦恼,刚刚当上支部书记的他,怀着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村庄建设好,平时总是下意识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时间一长,村民大都对他敬而远之。
道德大讲堂开设之后,李玉林旁听了几节课,从原来的组织者,逐渐变成这里的“铁杆学员”,他不仅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也和村民一起交流心得,与大家打成了一片。渐渐地,李玉林从志愿者的宣讲内容里,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工作方式有所欠缺。他积极听取干部及群众意见,真正扑下身子和大家一起学习、实践,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
和志愿者一起在养老互助中心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李玉林把每位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亲力亲为上阵为老人们按摩、剪指甲、洗脚。看到厨房忙不过来时,他就帮忙一起做饭,他的手艺赢得了老人们的交口称赞,老人亲切地喊他“好孩子”。
在建设“零垃圾无污染村庄”过程中,李玉林和村民一起在村里捡垃圾,打扫厕所,做环保酵素以及酵素试验种植,现在村民纷纷称他“爱笑的李书记”。
故事二:
做孝老敬老的好榜样
在互助养老中心,有位退休幼教,她不仅不要工资,还不时自己贴钱为互助中心老人改善伙食,听到哪家村民需要帮助,她便登门拜访,为别人解决困难,她就是郑兆霞。
幼教退休后的郑兆霞,从忙碌的工作节奏中骤然闲下来还不太适应,诸城市爱心协会志愿者的到来,让她有了固定的“打卡地”——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堂。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库。”郑兆霞说。大讲堂上,郑兆霞从古今道德模范身上,学习到了孝德文化。“要从孝敬父母长辈入手,从身边小事做起,将日常活动与孝德文化紧密结合。”郑兆霞说。她主动作为,帮助村民化解家庭矛盾,引导树立了孝老敬老的风尚。
此外,郑兆霞还积极推动“零垃圾无污染村庄”建设,在村里号召大家推广使用环保酵素,试验酵素种植,实施垃圾分类。在她的积极带动下,村民纷纷在家进行垃圾分类,制作环保酵素,街头巷尾的垃圾堆消失不见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