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淑艳
阅读提示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最关键、最基础的是要率先实现数字化。数字化不仅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力量。
找准支点,撬动智能制造信息化提升。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加快建设。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定制化生产、自动化生产和精密制造、低能耗制造,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拓展了技术创新和升级路径,而且对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进而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也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为此,要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传感等各种先进技术,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销售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水平,着力在推进传统企业“上质量、创品牌、扩市场、增效益”上挖掘潜能。重点支持企业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在线维护等服务环节建设,培育网络化工业设计、在线检测维护、远程诊断、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发展。
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存量”智能制造集聚化发展。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推动装备、产线、车间、工厂智能化改造升级,在企业、产链、集群三个层次分别推动形成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支持企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对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初步掌握核心技术的潜力企业,每年推出几个重点企业形成梯队,重点培育、大力扶持,推进关键性技术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加快产业生态链建设,做强智能制造“母机”。同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以补短板为原则做“增量”,布局智能制造链条式发展。按照“强链、补链、建链”的思路,全面梳理智能装备产业链各环节要素资源,针对产业链短板与薄弱环节持续精准招商,瞄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展精准招商,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聚集,同时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种子项目、创新团队进行孵化培育,逐步打造本土特色优势品牌。
聚焦平台建设,助力智能制造的协同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智能技术”“产学研+平台体系”等模式深度融合发展,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开放式实验车间、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争取在机械装备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此外,要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海量数据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等服务,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和柔性人才机制,应对智能制造面临的燃眉之急。在扩大人才供给方面,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面向传统制造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制定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措施,对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实用技能型、研发创新型、核心骨干型等人才,按贡献年份,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所在企业或平台可获得相应的留才投入补贴。通过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国内外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研发人才和团队来潍创业或入驻。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各类人才以兼职、项目承包、短期工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潍坊建设发展。
打造“链长制2.0版”,升级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一是健全长效常态工作机制,从建章立制、系统谋划、协同推进、联系服务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链长制工作机制;二是把“链长制”的工作重点放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多链”乘数效应上;三是尽可能提高“多链”深度融合的统筹层次。
(作者单位:昌邑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