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清春
何 赛
通讯员 宋建刚
“太厉害了,将来我也要参与到火箭发射中去!”在潍城区利昌学校的创客活动时间,学生们被中国航天事业的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精神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像科学家们一样,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走进潍城区利昌学校,一种浓郁的和谐育人之风扑面而来。校园内景色优美,宽敞明亮。特别是学校现代化的教育氛围、一流的教育设施与校园美景浑然一体,构成了校中有园、园中有景、景中育人的美丽画卷。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创新发展,在创新管理机制和完善育人体系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潍坊市过硬党支部”“潍坊市智慧校园”等荣誉称号。
创新管理机制,完善育人体系
学校成立之初,就将党建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红色引擎”。学校党支部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建与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深度、有效融合。
“学校联合共建单位,深入开展了‘文明关爱行动’‘心系国防助强军’等思政育人融合项目,重点打造了‘1143党建引领·思政铸魂’育人课程,用党建强力推动思政一体化向纵深开展。”潍城区利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运永介绍说。
不仅如此,学校还推行“4261”治理,借鉴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实施分学部“线块融合”管理,通过构建党政融合、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学校治理、办学满意度治校育人模型,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强教必先强师”,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为此,潍城区利昌学校全面实施“头雁领航”“大雁凌云”“新雁腾飞”教师成长计划,落实“青蓝工程”“双培养”机制,推进导师型、专家型、骨干型、胜任型教师梯次培养。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名师工作室引领,成立信息化质优攻关团队,全面提升教学素养,加速名师孵化。
创新多元评价,激发争先动能
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从创新多元评价机制入手,实行多维“捆绑评价”,深化“三定三聘三评”改革,加大教学业绩在评先选优、评职晋级、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动力。
同时,实施教师成长“四级晋升”制度,通过量化评估,划定初始等级,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依托名师工作室,成立领衔攻关团队,为每位教师制定中长期“一对一”或“多对一”个性培养方案。学期末再通过课例评选、优秀案例展示、成长经验分享,进行等级复审,重新认定,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开展“悦读+”育人项目,探索“双减”背景下学生成长激励评价机制,评选“书香家庭”“书韵班级”“书卷少年”,实现“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书好读、读书好”的“五读”育人目标,让利昌人争做“读书人”,构建了学习型书香校园。
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向全体师生、家长征集“融·雅”文化关键要素,结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凝练形成“圆融通达、诚信守礼、儒雅尚学”利昌人核心品质。同时,注重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家风,通过广泛开展争做“融·雅利昌人”系列实践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知书达礼、圆融儒雅优良品质,为每一位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同时,学校夯实“三类文化”和“四阵地”建设,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四门课程”和“弯腰捡派”等实践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意识;开展亲子悦读、经典晨读、红歌快闪、图书漂流等系列活动和“红领巾研学”实践活动,实现红色传承,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家校共建“驿家人”惠民服务站,开展“校长接待日”活动,设置心声留言台,完善“诉求管道”“解决通道”和“反馈渠道”,演绎好家校融合提升办学满意度“七步曲”,以真诚服务之心赢得民心。
创新特色活动,提升育人能力
为推动全面发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学校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特色活动,为学生全面成长搭建舞台。
学校通过开设早中晚“第二课堂”,打造“学科+”融雅课程,从立德、传承、立身、创新四个方面,开展“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生活”实践活动,增加校园多样性拓展课程,提供高质量“菜单式”教育服务。
同时,学校发起“四季暖阳,快乐运动”亲子活动倡议,开展“阳光磨砺”大课间活动和春秋季运动会、武术操比赛等,重点打造足球、武术、掐丝珐琅等特色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互联网+智慧校园”新生态,开设航模、编程、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课程,搭建科技创新集合板块,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