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行业领军人物风采(下)

(2024年11月1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风筝文化、推广风筝运动,充分激发广大风筝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潍坊风筝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潍坊建设赋能加力,潍坊国际风筝会筹委会组织开展了“潍坊风筝行业领军人物”评选活动。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要求,评选出张效东等14名同志为“潍坊风筝行业领军人物”。
  本报今日推出“潍坊风筝行业领军人物风采(下)”专版,旨在通过深入挖掘潍坊风筝行业内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追求、创新精神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激发社会对潍坊风筝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引导广大风筝从业者以“潍坊风筝行业领军人物”为榜样,弘扬“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锐意改革、勇毅前行,努力为加快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赋能添彩。
刘志江:以纸裁鸢 凭风筑梦
  刘志江,1973年9月生,潍坊传统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班墨坊风筝工作室创办人。出于对风筝的热爱,他在16岁那年选择了进入风筝技校深造,自此便与风筝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从风筝技校毕业后,刘志江在国际风筝联合会潍坊风筝研究所担任展览设计部主任一职,并兼任潍坊市风筝协会展览开发中心经理。
  2005年,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对风筝艺术的热爱,刘志江决定创办自己的风筝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专业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之中。通过不断地创新尝试,刘志江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之美,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赢得了国内外众多风筝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2021年4月,刘志江团队制作的“中国空间站”主题风筝成功放飞,其消息在各大网络平台传播,被国内外主流媒体转发,点击量达数亿次。
  作为潍坊传统风筝扎制技艺的传承人,刘志江近年来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2017年,他率先提出了“有效传承”的概念,旨在通过开展公益性质的培训课程、举办体验式讲座活动等具体措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弘扬、传承。截至目前,刘志江已招收约30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技艺(风筝方向)专业的学生。自该专业成立以来,刘志江便积极参与到其建设当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悉数传授给新一代传承人。
  刘志江还特别强调开放性在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潍坊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应当采取一种开放式的传承方式,不局限于特定地区或流派。”他指出,正是由于众多文人画家及前辈艺人们的广泛参与和创新尝试,才使得潍坊风筝拥有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特点,从而诞生了许多极具观赏价值的经典作品。
  凭借着对潍坊传统风筝的不懈传承与坚定守护,刘志江和他的创作团队为这项古老技艺开辟了一条与时俱进的未来发展之路。他们以传承潍坊传统风筝制作技艺为己任,致力于展示、宣传、延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发现和培养青年传承者,积极扩大风筝制作者队伍,促进传承群体的发展壮大。
郭洪利:情系风筝 守护非遗
  郭洪利,1972年9月生,寒亭区寒亭街道人,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自幼受父辈影响喜爱风筝艺术,从事风筝扎制30余年,尤其擅长潍坊传统风筝的创作及扎制,多次获得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创意奖和能工巧匠称号。
  郭洪利出生于一个风筝世家。自有记忆起,郭洪利便看到父亲和伯父们在农闲之时制作风筝,而后拿到大集上售卖。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郭洪利也渐渐学会了制作风筝。
  自1989年起,受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影响,潍坊的风筝产业已然逐步形成,风筝的价值亦随之大幅提升。彼时在印刷厂工作的郭洪利从工厂辞职,全身心投入到风筝扎制工作,并深深爱上了这种“竹与纸”的艺术。
  1992年,随着订单量的增加,郭洪利成立了潍坊奥祥风筝有限公司。他的风筝不仅以精致美观取胜,在材质和安全性上也都达到了国际标准,获得了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质量认证。
  作为省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也是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代表,经常跟随文化使团到国外授艺展演。郭洪利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曾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他凭借精湛技艺和精美展品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进口博览会等展会,曾先后赴美国、法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匠心独运,方有精品。郭洪利设计制作风筝精雕细琢每一道工艺。“一根竹条贯始终,头尾四肢从中找”,这种精简设计理念,始终影响着郭洪利,不多用一块竹料,不多扎一个结点。风筝好不好,骨架就是标准。要用“竹条最少表现线条最满”“突出局部代替整体”的设计,避免线捆、胶粘、嫁接、插拼、环套等碳杆风筝的制作方法,这样才能做好风筝民俗文化传承的技艺载体延伸。
  郭洪利积极推进跨界融合,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开展合作联名,其中包括匹克、肯德基、恋与深空、梦幻新诛仙等,特别是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制作“李元芳”风筝皮肤,已经上线参与人数高达650多万,点击量过亿次,制作H5风筝达8000多万只,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活力,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跨界合作,使风筝这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为年轻、更具国际化的魅力。”郭洪利说。他耗费了半辈子的时间去了解风筝、制作风筝,而这样的尝试又带给他诸多的惊喜,让他感受到风筝创作拥有无限可能。
王小平:让潍坊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王小平,现任山东省风筝协会副会长、潍坊凯旋风筝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自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起,王小平年年参与其中。从最初的参赛者到后来的裁判,直至成为组织者之一,他用一系列精美的作品铺设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风筝之路”。
  1982年起,王小平在工艺美术研究所一批老艺人的教导下开始系统学习风筝扎制技艺,并偶然中认识了潍坊国际风筝会发起人之一的刘玉奎老师。刘老师教王小平学习英语,带他参加风筝活动,并引荐他做风筝会的英文翻译。自此,王小平正式迈进了风筝行业。多年来,除了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等相关赛事,王小平还多次受到邀请,赴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风筝展览和比赛,赢得无数奖项。
  2002年,王小平创立了潍坊凯旋风筝制造有限公司,专注于现代风筝的贸易出口,迅速积累了大量忠实客户。公司产品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许多海外友人甚至不远万里来到潍坊,只为选购王小平制作的精美风筝。
  王小平在风筝产业发展中,十分注重创新。第3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为庆祝长征火箭托举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飞向太空,凯旋风筝公司以“运载火箭”风筝的形式将这一刻还原在空中。此风筝参照长征火箭1:1设计造型,高度达50多米,火箭表面除了印有“中国航天”字样,还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整个风筝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除了个头大,凯旋风筝公司还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利用特殊装置模拟实际发射情景,让北斗卫星从火箭顶部弹出,展示星箭分离的过程。在没有动力的前提下,在高空实现这个过程难度不小。这一大胆的创新,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王小平认为,风筝制作不应局限于封闭的环境,而是要开放视野,不断吸收外界的新鲜血液。为此,他每年都会派团队成员进行市场调研,密切跟踪国际风筝产业的发展趋势,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通过将这些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王小平带领团队制作出了既引领时尚潮流又能贴近大众生活的风筝产品,不仅丰富了风筝的文化内涵,也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传承传统风筝方面,王小平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风筝的元素与现代风筝设计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风筝作品。他将中国传统风筝中的经典图案,如蝴蝶、龙头蜈蚣等,与现代软体风筝相结合,设计出了兼具东方韵味与西方现代感的中西合璧式风筝,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杨云胜:让潍坊风筝文化更加闪耀
  杨云胜,青州市人,自幼酷爱风筝艺术,遍寻名师,刻苦钻研“扎、糊、绘、放”潍坊传统风筝四艺,成为家喻户晓的“风筝大师”。杨云胜不仅技艺高超,还积极参与国内外风筝赛事,多次作为潍坊代表出征,为家乡赢得了荣誉。杨云胜连续四次被评为“潍坊风筝明星”。2013年5月被评为“国际风筝工艺大师”。
  在风筝比赛方面,杨云胜同样成绩斐然。他创作的“眼镜王蛇”风筝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风筝”的称号——该风筝长达293.8米,面积达882.41平方米,重123公斤。杨云胜的其他作品如“巨龙”“子母龙”“九龙齐飞”“民族同庆”“千米蜈蚣”“大戏楼”“百蝶闹春”“百猴闹春”等,也在国内外风筝比赛中屡获殊荣,多次摘得创作一等奖。杨云胜所在的青州风筝代表队曾在潍坊国际风筝会系列比赛中,连续27年蝉联冠军。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杨云胜及其队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为了促进风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杨云胜积极参与各类风筝文化活动,通过现场展示其精湛的技艺和作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喜爱风筝制作。他不仅与队友们一同参加风筝比赛,为提升青州风筝的品牌影响力贡献力量,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风筝制作人才,将自己毕生所学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人,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杨云胜的风筝作品涵盖了从传统的“巨龙”“蜈蚣”等经典造型,到充满现代感的“眼镜王蛇”等独特设计,特别是为庆祝北京奥运会而特别设计的2008米长的“中国龙”风筝,更是展现了他对风筝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精神。在风筝的细节处理上,杨云胜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匠心。在“龙腾古州”风筝中,他采用了龙串的形式,前面以风筝会的会标作为骨架,上面绘制了气势磅礴的巨龙,底部则精心布置了代表青州特色的云门山和古城图案,巧妙地传达了青州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既震撼人心又充满了新颖创意。凭借卓越的风筝制作技艺和不懈的创新追求,杨云胜不仅为风筝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从业者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在风筝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马庆华: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先锋
  作为青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庆华在风筝传统扎制技艺的传承方面不遗余力,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经常走进当地学校,为孩子们讲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激发他们对风筝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马庆华勇于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推动风筝原创以及产业化。他1998年建立风筝厂,专门设计、生产、销售风筝。原创是风筝的灵魂,他1990年推出的“旋转宫灯”“莲花”等脍炙人口的立体风筝,至今很多人仍然津津乐道并购买收藏。他2010年开始转型从事软体风筝的研发,2013年推出原创大型单飞软体风筝“三叶虫”,并一直保持此风筝专利,“三叶虫”至今仍然是潍坊国际风筝会不可或缺的身影。之后不断研发,在“五角口结构”的基础上推出“瓢虫”“章鱼”“水母”等在国内影响力极大的软体风筝。2024年他制作的软体风筝“金蝉”,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一经亮相,便取得很好的反响,获得创新风筝一等奖。马庆华还推出了软体龙以及鲨鱼、虎鲸等挂件,频频在风筝会上亮相。截至2024年,马庆华拥有风筝方面的专利20余项。
  在文化传播方面,马庆华积极参与国内外的风筝展览及赛事。在第一届世界风筝锦标赛中放飞代表作“魔毯”,用软体风筝形式逼真地展现了童话故事形象,获得业界好评。2012年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放飞20多平方米的软体风筝“青蛙”,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大关注,收获了大批订单的同时,也将潍坊风筝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2006年,马庆华获得一人一次放飞最多风筝的世界纪录。
  多年来,马庆华多次代表青州市工艺美术厂参加风筝会。他扎制的风筝,还被送往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进行展览。
  马庆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潍坊风筝行业领军人物的责任与担当。他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动了潍坊风筝产业的发展,传播了潍坊风筝文化,为潍坊风筝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
王铁源:让传统风筝焕发新活力
  坊子区王家庄子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享有“世界风筝在潍坊,风筝生产基地在王家庄”的美誉。1984年,第一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举办,为潍坊风筝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王家庄子村的风筝自此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王家庄子村人王铁源便是自那时起开始进入风筝行业的。
  1994年,王铁源创立了坊子区洪源王牌风筝厂,由于风筝质量高、版型好,很快就积累了一批固定客户。伴随着市场的逐年扩大,王家庄子村逐渐形成了设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风筝产业链条,大大增加了产业效益,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广东等地区。1993年,王铁源紧跟时代步伐,引进国内外创新技术,产业由传统向现代逐渐过渡,形成了以精工风筝轮为主、现代风筝为辅的产业方向。
  2018年,王铁源创作的传统风筝作品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同时,王铁源多次参加国际风筝展览会等大型活动,获得2019年山西第二届国际风筝会优秀放飞奖等诸多奖项。
  近两年,王铁源新研发了水晶钻石系列风筝轮,款式新颖,轻便好操作,而且方便携带。他同时注重对风筝轮细节的改进,加防倒转、将大的手摇把折叠处理以方便运输,加大出线口设计从而更加美观实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王铁源积极推动风筝产业的创新发展。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动态,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持续优化风筝的制作工艺。在保留传统风筝精髓的基础上,王铁源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如3D风筝、动态风筝和夜光风筝,极大地丰富了风筝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王铁源现任山东省风筝协会副秘书长、竞赛与裁判委员会主任,曾获得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王铁源深知,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潍坊风筝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任重而道远。为此,他积极促进风筝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多领域的融合,通过组织专业的风筝表演团队,参与国内外各类风筝放飞活动,大力推广潍坊现代风筝合作社的品牌。
丁传庆:做风筝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丁传庆,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风筝专业委员会主任,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潍坊工美风筝有限公司、潍坊工美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9年,怀着对风筝事业的热爱,丁传庆进入潍坊工美工作。其间,他主导开发设计具有潍坊独特风格的风筝100余种,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风筝的创新发展上,他逐步形成了题材广泛、样式多样、造型美观、画工精细、扎工考究、放飞新颖的独特风格。
  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丁传庆最喜欢研究的就是传统串式风筝——“龙头蜈蚣”。“过去龙头蜈蚣风筝长度一般就是几十米,最多一百米。有一次有人问我,你能做一只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吗?刚好那一年是2012年,我心想,要不做一只2012米长的风筝试一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丁传庆进行了约半年的研究和测试,终于将2012米的“龙头蜈蚣”风筝成功放飞。
  丁传庆主导设计并制作的5000米“长串龙”风筝,于2014年在长沙进行了长达5小时的现场放飞直播,吸引了500多人参与。此次活动不仅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还创造了单只风筝放飞参与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2021年,第3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丁传庆制作并成功放飞了长达7432米的“圆梦中华龙”风筝,荣膺吉尼斯世界最长风筝放飞纪录。
  丁传庆还对风筝制作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良。他设计了可载人、可拆卸的龙头风筝;制作“九龙腾飞”风筝,实现了同时放飞的壮观场面……通过这些创新举措,丁传庆不仅提升了风筝的观赏性和互动性,还极大地丰富了风筝的文化内涵。
  丁传庆以“传播风筝文化”为己任,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几百场大型展览展会,邀请各地风筝艺人和爱好者共同交流探讨,为风筝文化和风筝作品的研发挖掘、传承保护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类风筝展示交流活动,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潍坊风筝走向全国,让风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版稿件由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隋炜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