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文物的出世,往往会以人们想不到的方式。而在现代人的眼里,它们是什么、做什么用,也往往有令人惊奇的答案。
上世纪50年代,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曾出土一些石器和陶器,当时群众不认识这是文物,便视而不见,或把它毁掉,有人把出土的石磨盘当成洗衣搓板使用。
1960年,当地文物工作者又收集到一些石磨盘、石磨棒,开始认识这些器物是文物,但弄不清是什么时代的文物,也叫不出器物名称,于是就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石碾盘”。
1999年,山东章丘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田野调查时,路经城子崖旁的西河遗址,在一处瓜棚前休息,发现一块放置茶杯的石头与众不同,经仔细辨认,确定为一石磨盘,就提出用香烟与瓜棚主人交换。瓜农爽快答应,同时把捡到的石磨棒也交给了博物馆。原来,这是瓜农在西河遗址附近责任田里取土时挖出的,把它当成了茶台。
在诸城博物馆里,也有这么一组石磨盘和棒。初见时,会有人以为这是鞋底模样的石板躺在那里,上面的两个物件像是鞋拔子。
比较这三处文物的样貌,有一些差异。
河南裴李岗村的石磨盘大多像长石板,两头圆形,一面有稍凹的面,另一面有四个矮足,与其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棒子长而圆,形似棒槌,加上磨盘面是砂岩,有颗粒,难怪当地人曾经用它做洗衣板。也许洗衣服的效果还不错吧!
章丘西河遗址所出土的石磨盘,形似一块长石板,却是一头高一头低,呈现楔形,有个较平整的斜面。石磨盘两侧呈圆弧形,由整块砂岩石磨制而成,正面略凹,有长期使用的印迹。经考古权威鉴定,它是山东省发现的后李文化时期最大最完整的一组石磨盘(棒)。
诸城博物馆的石磨盘为椭圆形,正面平坦,两端均为圆弧状,前宽后窄,腰部内收。盘面中部已磨损,低凹。
石磨盘(棒)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农具,它是人类使用最早、延续时间很长、流传范围很广的谷物加工农具。石磨盘(棒)的正名和被认知,却是个艰辛的过程。以裴李岗为例:1972年2月《河南日报》刊登《我省出土的历史文物介绍》,有裴李岗村出土的石磨盘(棒)照片,照片说明是“原始社会晚期的石碾盘和石棒”,并没有说明其具体时代。
197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一次出土文物展览,向全国各地征集文物,新郑县推荐送上了裴李岗出土的石磨盘(棒)。在准备展出时,国家文物局对石磨盘(棒)的具体时代和出土的具体地点提出了疑问,责成河南省文化局调查清楚。调查人员在裴李岗村及其周围没有发现古文化遗迹,地表断崖也不见灰土和陶片,从而不能明确石磨盘(棒)的时代和出土地点。调查结果上报后,石磨盘(棒)最终被撤掉、退回。
要想弄清楚石磨盘(棒)的来历和年代,必须有第一地点的证实。
1977年3月,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专家接到新村公社打来的电话,说该公社裴李岗村社员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一个古墓。
专家发现,出土的石磨盘印的痕迹原样没动,清晰可见,还有人骨和碎陶片,这确实是一座墓。专家当即将发现的石磨盘取来放进去,恰好对上印痕,证明就是在此出土的。专家看了另一座墓里的人骨,头骨两侧各有一件陶器,又发现极少的小块泥质红陶片和夹砂陶片。专家初步认定裴李岗村西地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有可能来自新石器时代,随后汇报国家相关部门。
6月,考古学家苏秉琦看了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器物,一看便说:“这些陶器很早,年代在七八千年以上,是河南地区第一次发现,很重要。”
1978年,《考古》杂志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裴李岗木炭标本放射性碳素测定的结论,年代为距今7885±480年,证实了裴李岗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那么,裴李岗的石磨盘(棒)无疑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裴李岗墓葬也告诉了人们更多的秘密。裴李岗墓葬里,一般男性墓葬随葬斧、锛、铲等木工和挖掘工具,女性随葬石磨盘、石磨棒类食物加工工具,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自然分工情况。
有关人员在西河遗址现场清理中发现了部分灰坑和两座房址,将其纳入了后李文化。经过比对,专家确认那件瓜棚淘来的石器来自西河遗址,确认了它来自新石器时代。
如此一来,我们已经可以脑补当年造器和使用的场景,以西河遗址为例。
早在8000年前,章丘先民开始由泰沂山区一带,移居到章丘龙山的平原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西河遗址内有巨野河和武源河,水量充沛,浇灌便利,冲积出肥沃的山前平原。人们插秧、管理、收割,食用野生粟,储存粮食越来越多,开始定居生活。
人们聚族而居,不再只是狩猎和采集,也耕种,食品丰富了,有了剩余。人们制作了大量的石器,以石铲开垦土地,以石镰、石刀收获果实,以石磨盘、石磨棒加工食物。他们制作了大陶釜用于炊煮。他们养猪,增加肉类供应。陶艺人捏制了陶猪,表示对猪的喜爱。人口多起来了,西河人开始大量建房,一派繁荣景象。
西河人发现,砂岩、粗砂岩以及花岗岩等,硬度高,结构粗糙,非常适合研磨。男人们用砂岩等制作了石磨盘、石磨棒。女人们手持石磨棒,在石磨盘上面砸压、旋磨,给谷物去皮壳,磨碎野生植物的籽粒,以便做成食物。
西河人对于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生产,首先是打击整形,然后再磨制精细加工,基本上没有直接取来就利用的。先民们当时已经有了足够的耐心去打造一件器物。这是安居乐业的表现。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杵臼出现,开始代替石磨盘(棒),成为植物类食物的加工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又发展出来专业脱壳的碓、碾、砻,以及专业磨粉的旋转石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石磨盘(棒)的用途被逐渐分离出来,并被那些更高效更轻便的专业工具所代替,最后,石磨盘(棒)被淘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我们依然赞赏先民们源源不竭的创造力,他们敢想敢做,展开了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一代接一代创造器物的传奇,推动生产的进步,让人类走向了繁华如锦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