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信
父母年龄大了,经常会提起以前的事,他们唠叨最多的就是那片果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级号召下,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苹果树。我家的果园在半山坡上,土地贫瘠,后来通过深挖换土,好不容易才把树栽上。当时就图山地便宜,可谁成想这山地里结出的果子最好吃。我家的果园第一年结果只收获了百十斤,父母请来了亲戚朋友一起分享劳动的果实。那时的果子还不太甜,但喜悦的心情和甜蜜的感觉至今让我念念不忘。
那时候,父母总会把果园内的空地种得满满的,直到后来树枝把整个园子都遮起来。当然,果园里还有菜园,各种菜都有。我小时候不上学的时候就帮父母打理庄稼和果园,地里的农活都会干,果园里的活儿更不用说。
果园里大部分种的是苹果,以红富士为主,这是当时最好的品种,果子又红又大、汁多肉脆、酸甜可口,另外还有红星、国光、秀水等品种。除了苹果,还有山楂、杏、桃、李、石榴、枣、柿子、葡萄等果树。一到春天,这些果树就一茬接一茬开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整个园子成了花的海洋。那时我的课余时间基本都泡在了果园里,耳濡目染下,我对这些果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毕业那年暑假,我参加了“绿色毕业证书”的培训和考试。老师是镇上林果站的,教的专业就是果树管理,我学得特别认真。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天,但果树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我都掌握了,修剪、压枝、疏果、环割、嫁接等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我都能熟练运用。这里面我最喜欢研究的要数嫁接了,我家果园里一棵桃树上能结出三种桃子、两种李子和两种杏子,一时间在村里传为佳话。要知道,那可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当果树开始创造效益的时候,果园就需要看护了。村里每家果园里都建有一座小屋子。我家的屋子是我们自己建造的,青砖、红瓦,只有七八平方米。它的左右两边都是果树,后面是菜园,前面是葡萄架,远远望去,小屋掩映在绿树之间,显得清新而宁静。屋里四面都有窗户,便于观察情况。刚开始父亲每天晚上去看果园,他怕我耽误功课,很少让我去。后来我外出求学,每年暑假回家都要替父亲看果园。记得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因为要参加秋天的自学考试,便把教材带到了果园。果园里没有通电,一个能充电的手电筒既是巡逻工具,又是屋里照明的灯具。睡觉的小床就是书桌,坐在马扎上看书正合适。因为灯不太亮,我把被子蒙在头上,拧下灯罩,把灯放在底下,这样光就集中了一些。这时,四周万籁倶寂,偶尔能听到远处树林里猫头鹰的夜啼和屋后蟋蟀的奏鸣。身处此境,自然心无旁骛,平日里生涩难懂的古文也变得活色生香。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正当我沉浸在书中的时候,忽然闻到一股异样的气味。我猛一抬头,看见被子中间已经烧了一个杯口大的黑洞,被里的棉絮已被烧着,滋滋地冒着烟,洞口正在不断扩大,我急忙把火扑灭。第二天,我把被子带回家,母亲看后笑了,她没有责怪我,只是提醒我看书不要时间太长,又找了块颜色差不多的布把黑洞补了起来。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我会经常回忆起那晚上的情景。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工作之余我还是喜欢到果园里干些活,这已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了。这几天,梦中又回到果园里,回到了她温暖的怀抱,享受着昔日那些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