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棚“慧”农更“惠”农

(2024年12月1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刘晓杰
  12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潍城区望留街道油房村的正晨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远远望去,一排排现代化光伏冬暖式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面温暖如春,工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草莓西红柿。
  “我们这个‘农光互补’大棚去年6月份开始建设,今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主要种植草莓西红柿。目前,草莓西红柿已经进入成熟期,每天都有来自全国的订单。”正晨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晓明向记者介绍,他们以农业种植为主,光伏发电为辅,在不影响大棚作物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墙基空间、闲置光照空间,在标准高温大棚的基础上,架设9.46兆瓦光伏发电设备。合作社建设了48个温室大棚,共铺设光伏发电板18000块,目前14个大棚种植了草莓西红柿,今年的市场行情还不错,一公斤能卖到32元。
  近年来,望留街道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项目,盘活村里闲置土地,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走低碳富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草莓西红柿对种植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在种植之前,我们就对水质和土壤按照种植要求进行了改良,并全部采用熊蜂授粉的方式,提高了果实品质。”张晓明说。
  科技赋能,提高草莓西红柿品质。水肥一体机、环流风机、雾化机、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驻守”棚内,采集农作物的生长数据,将整个大棚“全副武装”起来。“我们的大棚建设标准高,风机、水帘、排水沟应有尽有,并全部采取智能化管理系统,抗风险能力强。”张晓明介绍,他们的大棚有双层保温,冬天能保证农作物在适合温度下生长,夏季有风机、有水帘,旱的时候能浇,涝的时候能排。
  为进一步提升草莓西红柿的品质,他们还用大豆、稻壳、豆粕代替了传统肥料,减少了土壤营养流失、板结等问题,同时配合使用生物有机肥,这样种出来的西红柿甜度高、口感好,真正做到了高品质、无公害。
  在张晓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正晨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豆粕肥料加工车间,还没踏入,便闻到浓郁的豆香,车间里,几名工人在认真筛选、磨制。“我们都是挑选优质大豆进行加工,这样种出来的草莓西红柿味道格外香甜,而且品质高。”张晓明说。
  科技赋能大棚管理,不仅破解了田间管理的难题,还让种出的蔬果产量、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从育苗、栽植到授粉、施肥,我们有一套严密程序,每一环节都由聘请的技术人员具体指导。通过专业栽培,种出的草莓西红柿产量是普通品种的三四倍,并且果实形状规则,颜色好看。”张晓明说,科学的管理保证了草莓西红柿的口感,也提高了产量,一亩地可以产5000公斤草莓西红柿,一年下来,可以创收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