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益阁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及时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应有之义。诸城市司法局密州司法所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创造性提出“三化融合”工作法,通过网格化排查、公开化评议、人性化帮扶,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网格化排查
矛盾纠纷处结在“事发之前”
“最近外出务工了吗?一定要注意审核劳务合同内容,有需要随时联系我……”在密州街道十里社区,邱立伟身兼数职,既是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也是矛盾纠纷排查员。平日里,找他审核劳务合同、咨询劳务问题的社区群众不在少数。作为社区群众的“法律智囊”,邱立伟与社区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定期组织法律学习班,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把十里社区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法治社区”。
密州街道辖34个社区、1个行政村,有222个网格、483名网格员。密州司法所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网格员发展为“矛盾纠纷排查员”,纳入矛盾纠纷排查“最前端”,负责了解掌握网格内的社情民意,及时处理易发生矛盾纠纷的“隐患事件”。网格员化身“法律宣传员”“合同审查员”“矛盾纠纷排查员”,把社区建设成基层法治“新阵地”,让社区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矛盾纠纷的隐患苗头得以遏制在“事发前”。
公开化评议
各方力量共同调解“一件事”
法为基、情为先、理为重。密州司法所把公开化评议作为化解此类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调解,在尊法守法基础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达到“不红脸、不吵闹、心平气和矛盾消”的效果,既保证了调解过程公开透明,也通过积极让社区群众参与调解,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意识深入人心。
评议,不仅是调解员“说法”的阵地,也是当事人“讲理”的平台。一起矛盾纠纷的处结,不能只看一纸调解书,让当事人“心满意足”才是关键所在。据密州司法所所长张良玉介绍,公开化评议采用“1+6+N”模式,通过“多元调解”,各方力量共同调解“一件事”,得以让矛盾纠纷调解“只进一扇门,便解百家愁”。
人性化帮扶
为高龄劳动者撑起“法治晴空”
今年以来,司法部会同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开展“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可感、可知、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务。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也是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的“第一线”。
高龄劳动者大多存在对劳动保障和维权途径了解少,家庭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无法在工作中留存用于维权的关键证据,使他们在劳动关系纠纷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密州司法所紧盯高龄劳动者的“急难愁盼”,“手把手”指导他们留存证据资料、注意合同事项,提升该群体的法治观念与维权意识。而对于涉及高龄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纠纷,密州司法所整合法律援助、特困救助、司法救助、医疗救助等资源,为其提供必要的帮扶救助,为高龄劳动者撑起了一片“法治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