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栋 周晓晴 文/图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今年以来,我市致力于让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推进精准服务步伐,大力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和精准康复服务,全力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一项项惠民新政、一件件暖心实事,为全市残疾人点亮了希望之光,增添了“民生答卷”的厚度与温度。
服务到位
康复机构覆盖面持续扩大
入住奎文区潍州路街道“如康家园”之后,18岁的双胞胎兄弟小均、小志(均为化名)开启了新的生活。
由于先天原因两人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借助工具在狭小的房间内活动。“如康家园”配套有宿舍、餐厅、康复室、无障碍设施等硬件设施,兄弟俩可以享受日间照料、社区康复、技能培训等“保姆式”服务。在这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还可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减轻家庭生活负担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残疾儿童“托育”服务也在我市一些医疗机构推开。记者循着欢声笑语走进潍坊市高新康复医院特殊儿童托管中心,一股温馨、现代感扑面而来。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一起做游戏、就餐、午休,还可以进行专业康复训练,解决了家长陪护与上班不能同时兼顾的烦恼。“早上8点把孩子送过来,下午6点再来接走,孩子放在这里托管我们很放心。”家住高新区的陈女士由衷地说。托管中心采取医护康养教一体化模式,配备了专业的儿科医生、护理人员,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康复训练、生活护理、营养饮食管理等服务。
让残疾人就近享受专业康复服务,是增强残疾人幸福感的务实之举。当前,我市持证残疾人数达2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为2.75%,这意味着全市近二十分之一的家庭受到影响。如今,全市已建成161个康复服务机构,每万名残疾人拥有7.32个,广泛涵盖医疗康复、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多个领域。随着全市康复服务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给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家庭带去了生活的希望。
系统保障
点亮“折翼天使”未来之光
认知训练、言语训练、运动训练……日前,在昌乐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孩子们正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康复训练。说起孩子的变化,家长李女士感慨万千:“来做康复之前,孩子都快3岁了,左右手还不灵活。在这里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左右手已经能灵活地倒换东西了。”
此前,像李女士一样的残疾儿童家长,只能带孩子四处寻找康复训练机构,现在有了政府的免费康复救助,不仅各种康复训练设备日臻完善,还有专业康复师及时指导,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现在,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更加便捷、专业的康复服务。
今年以来,市残联从强化政策保障、健全服务体系、提升专业水平入手,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山东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重点联系地区工作要求,在全市设立28个重点联系镇(街道),同时下发《关于做好潍坊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评审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评审及管理工作相关事项进行了补充,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全市有2190名残疾儿童在34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救助,累计拨付中央、省、市级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补助经费约1373万元,实现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在持续拓展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我市还从加强儿童康复人才培养入手,提升儿童康复专业水平。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多场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组队参加省第二届残疾儿童康复技能大赛,并荣获智力残疾类别二等奖、孤独症类别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通过以训促学、以赛促干、以干提能,我市打造了一支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更好满足残疾儿童对高质量康复服务的需求。
探索创新
康复服务“量身定制”更暖心
“站”起来、“走”出去,是无数肢体残疾人的梦想。今年冬天,峡山区7名有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圆梦了。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上门为他们免费安装假肢,专业技术人员提前测量、取样、打模和制作,并在安装过程中进行仔细检查、调试,还向他们耐心讲解假肢的日常护理及使用注意事项,特别对这些初次安装假肢的残疾人进行了适应性训练,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假肢,享受生活上的便利。
这是我市高质量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的生动例证。以各类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出发点,我市选择符合条件的医疗、康复机构及专门协会、社会组织等提供精准服务,全面开展康复服务工作,并将已完成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录入康复数据库,建立详尽的服务档案,用精准、精细、精心的服务托举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开展中医药康复治疗服务、社区康复等形式,进一步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改善残疾人健康状况。
坊子工业发展区的庄先生此前因患脑梗塞,导致口齿不清、左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在得知坊子区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可以进行中医药康复治疗后,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这里。医生详细询问和检查了他的身体情况,给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救助建议和治疗方案。经过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他不仅说话清楚了,也逐渐恢复自主行走,极大改善了生活质量。
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受益。其中,残疾人中医药康复治疗项目开展以来,已为全市1800名残疾人实施中医药康复治疗服务,减免医疗费用720万元,该项目也被评为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揭榜挂帅”改革项目,作为全市唯一典型在全省推广。
保障为基,服务永无止境。新的一年,我市将持续贯彻落实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条例,抓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精准康复系列工作,推进“追梦人”残疾人假肢矫形器适配项目、残疾人中医药康复治疗救助项目落地落实,同步开展关爱孤独症儿童行动,全力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打造独具潍坊特色的康复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