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洁 王晓萌
通讯员 孙夕光 刘刚
2024年,是潍坊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应急管理局聚焦“一七五一”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做强“防”和“救”两篇文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和指挥保障三大板块协同发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安全“答卷”显示,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实现“双下降”。
标本兼治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安全是底线,是红线,只有筑牢底线,守住红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建赋能。市应急管理局聚焦企业末端安全管理,融合推进“风险防控党员岗”“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把最不放心的事交给最放心的人、把最危险的岗位打造成最安全的岗位,从源头上把牢安全关。
——机制创新。出台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9条措施,积极探索“安全应急+双招双引+排忧解难+为企业找订单”模式,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出台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12条履职措施,推动实现企业全员安全始终在状态。
——政策扶持。推动4个化工园区成功申报重大风险防控项目。加大非煤矿山风险防控建设资金投入,支持3家正常生产地下矿山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智能化监管基础得到夯实。
——素质提升。定期组织“一月一主题”活动,会同相关部门和企业对高风险区域、关键环节进行研判交流,重点布防、单点突破。常态化开展“安全主题沙龙”、安全生产大家谈等活动,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打造全媒体矩阵,“立体化”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宣传,该局获评6月全省“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隐患治理。聚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实施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等“八大行动”,深化违规电气焊和违规施工等“四项整治”,推进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粉尘涉爆帮扶指导等专项检查,共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4610个,挂牌督办213个。
——打非治违。常态化开展安全“敲门行动”,发挥社区(村)干部、网格员等关键人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参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储存、经营行为,先后共检查6546家次,发现问题隐患30293项,立案查处1504家次。
问题导向
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开展“森林防灭火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制定印发《森林防灭火28条具体工作措施》,推动实施森林防灭火工作12条创新举措,加快建设重点林山围网、蓄水上山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火险因子综合监测设备”19套,分布在5个重点县市林山关键部位,极大提升综合监测和协同效率。编制《中大型无人机应急救援科目操作规范》,填补国内空白。依托“城市大脑”,整合全市信息资源,创新打造森林防灭火应用场景。在重点林山建设6座无人机机场,并配备中型侦查巡护无人机,属全省首创。建设10座防灭火专用高空瞭望系统,实现重点林山火险实时监测和线上指挥调度。
同时,该局加强应急救援、救灾物资和装备前置,提升应急救援和救灾能力。健全临灾暴雨预警“叫应”机制,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成功应对台风“格美”和10轮次强降雨,组织矿山企业停产撤人120余家次、2100余人次,组织山洪村、地质灾害点、风暴潮影响区转移避险3200余人次。推动巨灾防范工程实施,推进滨海300米钻井工程建设,用于预警测震监测,完成5个地面测震、3个深井测震改造升级。
此外,加强各类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化工园区地震应急演练和化工企业设备设施抗震设防专项检查。创新《应急广播信息发布机制》,明确11部门单位发布主体,完善沟通协作、发布流程等功能要素,建设应急广播终端9882个,自然村终端覆盖达到83%。
“平”“战”融合
开辟应急救援战线
平时智能预警、处置闭环,战时才能迅速转化、高效处置。
——市应急管理局建强应急指挥体系,健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值守工作机制,明确应急值守全链条岗位职责。建设卫星地面站1处、移动基站2处,建成370MHz固定基站54个、配备手持终端1800余部。随机开展“联动一体化”应急指挥实战演练,提升30分钟“可视化”应急指挥工作质量。
——建强物资装备体系,高标准建设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存库,配备价值2000余万元的多类别通用保障物资和专业应急救援装备。创新打造应急安全产业联盟,建设市、县、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280座,实物储备各类救灾和应急物资1262种、2154万件(套),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在全省率先完成保障4万人转移安置国家标准。高标准建设298处应急避难场所和572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可保障99.6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我市68个工业产品入选应急管理部防灾减灾救灾工业产品目录,其中,活动板房和应急食品属首次纳入。
——建强救援队伍体系,出台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8条措施,支持建设高素质应急救援队伍。选强培育5支省级救援队伍、31支市级救援队伍,16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不低于300人的应急常备队。全市共建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354支、2.1万人,初步构建起水陆空立体化救援体系。
下一步,市应急管理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过程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全要素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坚决守牢安全发展生命线,以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