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三农”主战场,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释放出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强烈信号。当前,农业领域正处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亟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区域特色为根基、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构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站在新起点,各地需立足资源禀赋,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瓶颈,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激活区域资源禀赋“内生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其本质是打破“一刀切”的发展惯性,精准对接区域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构建“一域一策”的发展图谱,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土地、气候、水文等资源进行立体化评估,明确不同区域的适宜产业方向,比如山区可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康养,沿海地带可探索海洋牧场与渔旅融合模式,通过差异化布局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同时,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纳入现代化产业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打造智慧农业的“硬核支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让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数增收”。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体系,聚焦节水灌溉、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关键领域,推动科研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结对攻关”,加速实验室成果田间地头转化。深化数字技术与农业场景融合,搭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变化等数据,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和灾害预警。针对小农户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可推广“技术托管”服务模式,由专业团队提供从选种到销售的全程技术指导,降低新技术使用门槛。此外,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5G网络、冷链物流、仓储中心等配套,为智慧农业提供坚实底座。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构建多方联动的“共赢生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要素流动堵点,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命运共同体”,让农业新质生产力释放持久动能。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三权分置”的灵活实现形式,鼓励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方式与企业合作,既保障农民权益,又提升规模化经营效率。创新金融支持机制,设立农业新质生产力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项目,形成“财政引导、金融跟进、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将无人机操作、电商运营等技能纳入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同时完善人才下沉激励机制,对扎根乡村的技术骨干给予职称评定、创业扶持等政策倾斜。
(作者单位:安丘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