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融合

◎李之凡 李晓祥

(2025年03月0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旅功能融合,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融合。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融合,要明确双向互动关系带来的效益。一方面,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立足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搭平台、优服务的创新方式,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的宣传推广和品质升级。青州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从而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擦亮了青州文旅品牌。青州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借助互联网宣传优势,依托虚拟展灵活且操作性强的特性,打造青州博物馆研学体验中心,集传统文化艺术创新与XR、AR等现代科技于一体,推出漆扇、香包、软陶黏土、彩绘体验等多项传统工艺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全域旅游以其接地气、聚人气的发展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范围和产品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如阅读、观影、收听广播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客户端来完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民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已然发生了变化,这就给全域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承担旅游功能的过程中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融合,要把旅游要素嵌入总分馆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县一级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剧院“四馆一院”的龙头作用,在县域范围内构建“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要将旅游服务功能融入其中,在公共文化场馆增设旅游咨询服务台、主题游展示版面、旅游产品展示区,向游客宣传推广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丰富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点。同时,旅游服务中心和服务点要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在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基础上,针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的实际,按照“设施通用、功能拓展、动静分开、主客共享”原则,合理划分服务区域、调配服务设施和完善服务功能,突出宣传本土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要以旅游集散、产品展示、特色推介等为主要服务内容,为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在潍坊实践中,非常注重旅游要素的嵌入来增强美感,以公共文化示范镇街、最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创建项目为抓手,打造了更多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具有审美意蕴的公共文旅综合体,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推动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公共文化场馆在满足本地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了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和打卡地,使得潍坊市连续7年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评价位居全省前三名。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融合,要让文化服务促进旅游品质提升。摒弃单纯以知名景区为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模式,摆脱对景区资源的过度依赖,加大对古城古镇古村修复、民俗文化街区改造、传统市集恢复等特色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拓展“景区外”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深度挖掘城市各角落的文化特色亮点,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在队伍中选取骨干人员担任历史文化名城推荐官,引导游客从关注单一景点转变为领略整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同时,在巩固旅游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增设阅读沙龙、非遗展示、文艺表演、文创产品销售等功能区,从而为广大游客提供读书、阅报、娱乐、休闲、购物为等多元化的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旅游数字服务平台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精准对接游客群体需求,提供便捷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