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金凤
通讯员 郝文海 张帆
今年风筝会期间,中外游客在世界风筝公园内放纸鸢、搭帐篷、赏美景,尽情享受大好春光。五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河面上水鸟嬉戏,大片的湿地植被宛如绿色的绸缎,铺展在河畔。在潍坊,处处可见生态保护带来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建设更好潍坊标注出清晰的绿色坐标。
科学绿化勾勒大地绿意
绿色不仅是潍坊这座城市的视觉符号,更是深植于发展基因中的核心理念。在造林绿化方面,我市按照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部署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重点针对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等开展造林绿化,既注重生态效益,又秉持节俭务实理念。自2021年以来,全市已完成造林6.5万亩。2022年,全省唯一中央财政支持沂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落地潍坊。该项目历时两年,完成山地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村庄绿化提升以及引水上山、生物防火隔离带等附属工程建设。如今,项目成效初显,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市国土绿化的示范样板。
系统治理推动矿山“蝶变”
矿山修复,重塑生态容颜。面对历史遗留矿山存量大、修复资金缺乏和矛盾压力叠加的难题,我市加大力度、持续攻坚,实现了矿山生态由治到兴的转变。自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销号出库图斑269个,面积达1013.03公顷,销号出库图斑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值得一提的是,齐鲁酒地小镇、昌邑青山秀水旅游度假区等成为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的典范。其中,安丘齐鲁酒地区域历史遗留生态修复项目更是荣获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绿色矿山82家,数量和质量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优化自然保护地守护生命家园
自2019年12月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以来,我市致力于破解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保护空缺等难题。整合优化后,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由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两大类共34个保护地组成,形成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格局。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我市从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建设、执法监管和保障措施等多个维度发力,加强全链条监督管理。率先在全省完成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并持续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监测,目前已监测到陆生野生动物27目66科230种。此外,设立了全省首个陆生野生植物救助站,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构筑起坚实的保护屏障。
强化湿地保护点亮生态明珠
湿地保护管理也是我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重点区域保护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累计争取省级以上湿地保护修复资金5730万元,用于湿地公园的植被恢复提升、清淤疏浚、生物多样性调度、科普宣教等工作,切实提高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共有湿地公园26处,青州弥河、寒亭禹王国家重要湿地相继获批,全省仅有的两处国家重要湿地均在潍坊,成为潍坊生态环境的亮丽名片。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压实生态保护责任,完善系统保护格局,为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绘好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