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育希望

——记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职业教育部

(2025年04月2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聋哑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
  □本报记者 于菲 文/图
  他们用爱与智慧为听障学生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让学生们用技能点亮精彩人生,用知识创造无限未来……多年来,作为“潍坊市工人先锋号”,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职业教育部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用爱给听障学生撑起一片蓝天,用爱赶走“障碍”,用爱迎来希望,让每个特殊的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因材施教  搭建知识殿堂
  在潍坊聋哑学校职业教育部,老师们深知每个听障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因此因材施教成为教学的核心原则。为了让听障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专业和扎实的技能,职业教育部统筹课程发展,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建立了适配听障中职学生的课程体系即“2+1+N”选课走班。
  “对于文化课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业课实行全员选课走班,第一学年进行2个专业的轮换,第二、三学年集中学习一项专业,第四学年选课走班进行校内跟岗实习,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技能实践训练,并根据专业分工参与校内的维修、维护、供餐、床品制作、服装修补等工作。”潍坊聋哑学校职业教育部主任郝海超告诉记者,通过系统化训练,听障学生们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连续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实现100%。
  匠心传承  点亮多彩人生
  在潍坊聋哑学校,职业教育部老师们不断探索的,就是如何让听障学生的另一扇门开得更敞亮,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活出精彩人生。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潍坊聋哑学校教学楼五楼的非遗传承中心,远远地就听到阵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走到近处,看到学生正在进行的是“嵌银”环节,将银丝嵌入到红木上已经刻好的图案中,用小锤不停地敲击,将银丝砸实,非常考验耐性。
  “我们从2014年开始系统地探索匠心非遗课程,目前开设有红木嵌银、核雕、刺绣等14门课程。通过10年的探索,有500余人次的非遗作品获奖,3名学生在19岁时获评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听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多数学生掌握了一门以上手工技艺。”郝海超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有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5人、山东省工艺美术技术能手1人,为完善非遗教学体系,职业教育部创新打造1位行业非遗传承人+1位校内辅助教师组成的“双师课堂”,用“双师”模式保障课堂学习效果。
  在潍坊聋哑学校的非遗工坊里,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一件件细腻的核雕、一件件精致的刻瓷作品,静静诉说着学生对非遗的热爱与追求。近五年,学校毕业生进入传统手工艺行业就业的占比达60%。学校也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教学成果获得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筑梦未来  铺就成长之路
  为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职业教育部建立“学校—社会”孵化体系。多年来,学校与行业管理部门、行业指导部门、行业协会搭建四位一体综合平台,将学校教学、学生就业、校外实践、市场营销进行立体联结,达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销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目标,学校成为山东省多元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该校成立。
  为托举起学生的高考梦,职业教育部重拾高考班教学工作,出台了专门的高考班教育教学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为弥补校内教学资源不足,职业教育部组建强有力的高考班教师队伍,根据大纲共编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校本读本5本,并为学生一对一制定备考目标、一对一制定学习方案,助力高考学生实现梦想。
  潍坊聋哑学校是一所十六年一贯的学校,职业教育部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还有就业、生活的种种大事、小事。“我们可能做不到‘桃李满天下’,但是我们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独立地生存、有尊严地生活。我们会用教育初心,把特殊教育这件事干一辈子、坚持一辈子。”职业教育部的一位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