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敬畏之心

(2025年05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丛秉政

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常拂思想之尘、常怀敬畏之心、常守慎独之境、常悟干事之道,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在新征程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东汉时期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是古代清官的一个著名典范。据《后汉书》记载,有个叫王密的县令,是他的恩师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他听说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他所任职的昌邑,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更深夜静之机,将黄金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责问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义正辞严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作罢。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有人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明代薛瑄所著《从政录》所言“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就是杨震这些清官的写照。古代的清官尚且能知敬畏、守法纪,今天的各级党员干部更应该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克己奉公,把“为民务实清廉”系在心头、落在实处。
  近日,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感慨:近十年来,与他有过工作交集的或他认识的多位官员,因违纪违法受到严肃查处。这些落马的官员,当年也曾在事业上风风火火,但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不知敬畏、罔顾纪法、滥权谋私造成的恶果不仅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也让其本人身陷囹圄、家庭破败。谈及此事,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即将步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要始终心存敬畏,严守法律纪律的底线,在职业生涯中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是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心正才能持廉,持廉方可守正,“正”与“廉”是为官从政的必备品质,是为政者必须恪守的底线。守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才能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做到法纪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相反,从许多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来看,一旦失去敬畏,思想防线就会悄然失守,精神堤坝就会轰然倒塌,行为就没有任何底线。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慎独慎微,保持警惕、警觉、警醒,“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警醒自己、鞭策自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敬畏党纪国法,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