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研究

(2025年05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玉宏

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逻辑。当前,面对国际竞争加剧、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战,民营企业必须以更强的内生动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从政治理论高度系统探讨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的路径,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的理论内涵与政治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为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的培育指明了方向: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将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创造相结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继去年一揽子增量政策集中出台之后,今年三部委再次接续发力,进一步释放了支持民营经济的信号。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的激发,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生动实践。民营企业承担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以及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方面,提出31条具体举措,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新阶段。
  民营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尽管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民营企业仍面临很多问题。据2024年全国工商联调研显示,约35%的民营企业反映融资成本高于国有企业,28%的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存在技术壁垒。此外,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部分惠企措施因申请流程复杂、透明度不足导致企业获得感不强。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研发强度仅为1.2%,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时,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占比超60%,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导致决策效率低、人才流失严重。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影响,部分民营企业家存在“小富即安”心态,甚至对政策连续性产生疑虑。2024年某智库调查显示,42%的企业家认为“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投资决策的首要因素。此外,社会上“民营经济离场论”等错误言论仍有残余,亟需通过制度保障和舆论引导稳定预期。
  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的实践路径。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与法治保障。政策精准性与执行效率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意见》明确提出“直达快享”“免申即享”等机制,2024年全国范围内已实现90%以上惠企政策线上办理。未来需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突破瓶颈的核心驱动力。京东集团2024年研发投入达560亿元,占营收的4.8%,通过自主研发智能物流系统实现降本增效,营收突破1.16万亿元,成为首个万亿级民营企业。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与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是内生动力的源泉。2024年某省评选的“优秀企业家”中,85%的获奖者将“爱国敬业”列为首要价值观。民营企业应践行新发展理念,如华为坚持“科技报国”,宁德时代推动绿色能源革命。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京东物流2024年为67万员工支出工资福利1161亿元,超1200名一线员工光荣退休,树立了“共同富裕”的典范。四是优化营商环境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土壤。2024年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营商环境满意度提升至82%,但仍需深化“放管服”改革。例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通过“五突出”“五强化”机制,五年累计发放贷款7.15亿元,带动就业1.43万人,有效破解了融资难问题。政府需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鼓励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实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