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彩凤
苏轼主政密州两年间,抗旱灭蝗、救助弃婴、打击盗贼等,做了大量益民之事。同时创作了212首(篇)诗词文章,彰显出他的政德思想。
苏轼的政德思想
忠君爱国。苏轼的忠君爱国体现在时刻关心国家安危,面对辽、西夏的威胁,他力主朝廷抗敌。在密州,他习射练兵,加强备战,随时准备为国出战。熙宁八年,当他听到朝廷被迫割地七百里给辽国的消息时,内心异常悲愤。在祭谢常山山神回来的路上,他与下属在黄茅冈会猎,挥毫写下开豪放词风之先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激昂慷慨的词句,表达自己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忠君爱国之志。
以民为本。在苏轼思想中,儒家仁政爱民的政治思想贯彻始终、鲜明凸显。在《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中,苏轼记录了密州遭遇旱灾和蝗灾的情形,他带领百姓投入到灭蝗、抗旱斗争中。“秉畀炎火传自古”“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是用火烧、土埋以及用蝗虫换小米的奖励办法鼓励百姓消灭蝗虫。整首诗表达了他带领僚属到常山祈雨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他常为不能彻底解除百姓疾苦而愧疚:“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离任时,他把密州十万贫苦百姓托付给继任者孔宗翰“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拳拳爱民之心溢于言表。
清正廉洁。苏轼为官四十载,无论是在升官还是遭贬官期间,始终戒奢崇俭、清廉自持。到密州时,正逢天灾虫害,粮食欠收,但他从不搜刮民脂民膏,而是与百姓一样以野菜充饥度日。为何苏轼能够做到清廉自持呢?《超然台记》中他写道:“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后杞菊赋并序》中他说:“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苏轼超然于物质,超然于形器之表,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使他能够做到始终心系百姓、清正廉洁。
勤政务实。苏轼主张“务实效而不为虚名”,是勤政务实的典范。《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真实记录了他参加捕蝗大战的辛劳:“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在《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二)》中他向朋友抱怨:“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绿蚁濡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因为忙于灭蝗、缉盗、救助弃婴等政事而无暇享受生活的实干派官员的形象。
纯正家风。苏轼受到父亲严格的文化教育和母亲良好的人格养成教育,在这样的家教中长大的苏轼,也践行着良好家风。他与弟弟手足情深。知密州时,在超然台上他写下思念弟弟的古今第一中秋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与妻子情深意笃。为悼念发妻王弗,他在密州饱含深情地写下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构建了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一位好兄长、好丈夫。
苏轼政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我们从“大德、公德、私德”三个方面来看苏轼政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明大德:纯党性、炼忠诚,筑牢理想信念。
大德表现为有坚定信念、忠诚之心,领导干部首先要明大德,这是关系根本的问题,是“定海神针”。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对党的忠诚之心,就会私心杂念丛生,无法应对各种风险考验。
苏轼之所以受人敬仰,是因为他是一位有风骨、有坚定信念的士大夫,他的信念就是“致君尧舜”,忠君爱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动摇。
守公德:重民本,强担当,恪守克己奉公。
公德是公众之德,公权之德,也就是领导干部怎样运用职权对待民众。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民造福是党员干部的最大政绩。
苏轼写于密州的著名的“三书一状”,就是他关爱民生、为民谋利的充分体现。密州之后,苏轼又“典七州”,每到一处都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切实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间,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严私德:严修身,砺品格,注重家风建设。
严私德是在品德、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家庭美德。“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修身、齐家决不是个人生活的小事,而是事关党风、政风建设的大事。
苏轼修身齐家,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良好家风,成为他成长时最好的精神滋养、困顿时最大的精神慰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勤以修身、严于律己,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的人。同时,努力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不断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作者单位: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