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玄“六廉”思想
看新时代好干部的淬炼之道

(2025年05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同兴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廉政文化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前行之路。其中,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提炼的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廉”思想,作为古代廉政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与强大生命力。这一思想不仅为古代官吏考核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智慧源泉和实践启示。
郑玄“六廉”思想:中华民族廉政文化的历史丰碑
  郑玄,这位来自潍水右岸的东汉大儒,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所注解的“六廉”思想首见于《周礼·天官冢宰》,原为古代监督监察官员的一项职能,经郑玄注解阐释后,“六廉”思想确定了以“廉”为核心的基调,并加快演变为中国古代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管理考核体系,即官员为官从政都要以“廉”为本。经过郑玄的注解阐释后,“六廉”思想便巧妙地将“廉”作为贯穿始终的灵魂,使“善、能、敬、正、法、辨”六大要素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形成“以德率能、以能载德”的有机整体。
  郑玄注解的“六廉”思想,高度概括了为官从政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与能力素养,将廉洁与善政、能力、敬业、公正、守法、明辨紧密结合,确立了德才并重、以德为先的考核原则。在中国古代社会,这一思想标志着廉政制度实现了从零散规范向系统理论层级的跃升,成为历朝历代廉政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中国廉政文化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堪称中华民族廉政文化的历史丰碑。

“六廉”与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新时期好干部20字标准,与郑玄“六廉”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
  “信念坚定”与“廉善”“廉正”一脉相承。“廉善”强调干部要心怀善念、善作善成,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素养来做利民便民的好事,广泛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廉正”要求干部做到品行方正、刚正不阿,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在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心怀善意、坚守正道,真正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为民服务”“勤政务实”与“廉能”“廉敬”遥相呼应。“廉能”注重干部的执行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干部要深入工作、研究业务,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善作善成、善破难题;“廉敬”强调干部要对岗位和权力心存敬畏,以审慎的态度履职尽责、行使权力。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素养和专业水准,通过扎实的工作能力和勤奋敬业的态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实现勤政务实的工作目标。
  “敢于担当”与“廉法”“廉辨”紧密相连。“廉法”要求干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始终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用权,既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的主动担当,又坚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边界,在严守纪律红线的前提下积极作为、善于作为;“廉辨”要求干部明辨是非,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力、精准的形势洞察力和科学的决策鉴别力,既能在复杂矛盾中抓住问题本质,又能在多元思潮中廓清思想迷雾,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风险考验面前清醒从容。在新时代,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和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党员干部唯有明法、善辩,才能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在担当作为的过程中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骨干力量。
  “清正廉洁”则是“六廉”思想的核心与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共同基石。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六廉”思想,还是新时期好干部的20字标准,“廉”字始终是衡量干部的基本标尺与行为底线。这一跨越千年的精神传承,不仅推动着“六廉”思想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实践价值,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滋养与坚实的理论支撑,为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指明了方向。

郑玄“六廉”思想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深刻启示
  以德为先,锻造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郑玄注解的“六廉”思想将“廉”置于品德考核首位,与新时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一脉相承。“廉善”所倡导的心怀善意、“廉正”所强调的品行端方,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党员干部的道德底色。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涵养为民情怀,又要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觉锤炼政治品格,让崇德向善与干事创业同频共振,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坚实力量。
  担当作为,践行勤政为民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这与郑玄注解的“廉敬”思想中“敬于职守、勤勉不怠”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治沙壮举,到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实干作风,无不彰显着对岗位的敬畏与对使命的坚守。新时代党员干部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担当,在乡村振兴主战场、改革发展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主动作为,将“廉敬”精神转化为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际行动,用汗水与奉献诠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依法履职,筑牢法治建设的坚实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这与郑玄“廉法”思想中“守法不失、奉公而行”的理念不谋而合。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主动增强法治思维,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融入工作全过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法治的刚性守护公平正义,切实将“廉法”要求转化为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力保障。
  明辨是非,提升政治能力的关键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与郑玄“廉辨”思想中“明辨是非、洞察秋毫”的要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在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形势下,党员干部若缺乏明辨能力,就可能在迷雾中迷失方向。从抵御错误思潮侵蚀,到应对复杂风险挑战,新时代党员干部需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从“六廉”思想中汲取智慧,炼就“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中立场坚定,始终确保思想不偏向、行动不迷航,牢牢把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深挖“六廉”思想,赋能地方奋进新征程
  融入清廉建设,厚植廉政文化土壤。深入挖掘郑玄“六廉”思想,将其融入“清廉潍坊”“清廉峡山”的规划建设中。邀请专家学者、纪检干部围绕“六廉”主题开展主题讲座、演讲等活动,讲好郑玄故事,传播廉政文化。同时,创新宣传形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廉政文化传播矩阵,让“六廉”思想深入人心,在潍水大地厚植廉政文化土壤。
  助力干部成长,激发队伍生机活力。以郑玄“六廉”思想为指引,动态完善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结合潍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六廉”与“德能勤绩廉”进一步细化量化,建立科学、全面、动态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干部在德才兼备、担当作为、依法履职、明辨是非等方面的考核力度,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奖惩激励紧密挂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服务发展大局,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立足郑公街道、峡山区乃至整个潍坊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引导党员干部以“六廉”思想为行动指南。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中,鼓励干部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将廉洁自律的要求贯穿工作始终,以清正廉洁的作风、务实高效的行动,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让郑玄“六廉”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纪检监察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