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耕地保护网 守好良田粮满仓

——我市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06月2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6月初临朐县即将收获的麦田。 记者 肖雪 摄
  □本报记者 赵金凤
  通讯员 赵玉杰 徐友恒

  耕地足万家福,仓廪实天下安。方寸耕地,不仅维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更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耕地保护的一揽子政策要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贡献力量。第35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耕地面积实现连续三年增加,违法占用耕地面积逐年下降。
   坚持源头防范 筑牢耕地“红线”
  为从源头上遏制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我市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压实各级党政主体责任、部门共同责任,以及镇街、社区、村三级巡查监管责任,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严格保护耕地的良好局面。通过推动耕地保护关口前移,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处理。特别是针对新增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严格落实“一案三查”,层层传导压力,坚决遏制新增违法问题的发生。
  同时,我市针对临时用地、设施农用地、光伏用地、“开天窗”用地等不同类型的用地问题,分别出台管理办法,规范用地行为,强化全周期监管,有效防范“非粮化”“非农化”问题的出现。在技术手段上,积极探索高密市“码上赋能”平台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从“事前视而不见、事后一拆了之”到“事前预防、事中制止”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耕地保护的效率和精准度。
  创新管护方式 提升保护效能
  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我市积极探索创新耕地整改方式,努力找准最优解决路径,统筹协调耕地保护与群众权益维护。通过开展党员包户行动,将耕地保护政策送到田间地头,把明白纸贴进“三务”公开栏,为群众解疑释惑,让群众深入了解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部分镇街党委、政府组建工作队,由社区书记带队,发扬“百问不厌、百跑不烦、百折不挠”的“三百”精神,耐心细致地开展政策宣讲工作,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在耕地管护模式上,昌乐县创新推行县、镇、村、农户“四位一体”耕地后期管护模式,为补充耕地地块建立“户籍”,并推行《动工动土服务提醒制》。通过及时对村级申报的动土地块进行现场核实属性,实现了耕地管护更加精准、高效。高密市姜庄镇积极探索大田托管模式,创新拓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自主经营和过程托管两种新模式,充分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青州市益都街道探索耕地保护、产业培育、农民增收“三融合”机制,让农户端起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年均增收40%,实现了耕地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
  强化激励引导 凝聚护田合力
  为充分调动基层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加大自身激励力度。2024年,我市获省级激励3000万元和6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级层面制定相应的激励办法,配套部分资金和11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县市区进行激励,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宣传引导方面,我市积极开展“全国土地日”“耕地保护进万家”“田长话耕保”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挖掘正反面典型案例,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群众对耕地保护的知晓度、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昌邑市北孟镇通过分发耕地保护“一张图”和“一封信”,向群众介绍耕地保护经验,有效提升基层耕地保护水平。高密市创新宣传载体,将耕地保护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聂家庄泥塑深度融合,推出“自然小卫”泥塑并拍摄宣传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耕地保护理念。昌乐县五图镇编制《关于“耕地恢复、保护耕地”的倡议书》《关于全域禁止耕地撂荒和改变耕地用途的公告》,并录制特色音频,利用宣传车、村大喇叭、村级微信群进行全域转播,大大提高耕地保护政策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