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玉芳 通讯员 张治富
在潍坊食品科技职业学院那崭新且充满科技感的预制菜工艺实训室里,学校党委书记肖明胜站在全自动生产线旁对记者说:“我们专业调整的节奏,比新菜谱更新还快。”这句看似俏皮的话语背后,实则体现了学院创新实践“三对接三服务”发展模式发挥出的强大效能——对接地方战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对接区域企业,精准满足产业需求;对接知名院校,推动协同创新迈向新高度。
专业围着产业转,课堂搬进车间里
“潍坊食品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痛点,就是我们教科研努力攻克的靶点。”食药学院院长郭宗明带领学生在当地一家知名酱菜企业的生产车间里进行联合攻关。传统泡菜发酵往往依赖经验,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稳定性欠佳。而郭宗明团队研发的智能调控系统,如同给发酵罐里的微生物装上了精准导航。这一创新成果使产品合格率提升了15%,为企业年增效益超过100万元。这正是学院“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生动写照。
食药学院紧跟潍坊预制菜、智能酿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敏锐捕捉产业动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三年来,学院新增的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绿色生物技术等专业,如同精准的“产业适配器”,完美对接了潍坊农业产业优势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学院聚焦传统食品从大众化向食药同源健康化演进的趋势,在氢水赋能生物发酵、绿色生物酶制剂应用等领域深耕细作,走出了一条具有食品专业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
企业需求直接“开”进课堂。在北汽福田产业学院内,工学院院长房华指着“潍食—北汽福田”生产线兴奋地说:“我们的学生入学即入‘订单班’,企业导师直接驻校授课,毕业设计全部聚焦真实生产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接触行业最前沿。”目前,学院已与海信、澳柯玛、歌尔股份等行业龙头携手共建8个产业学院、12个工匠班,创新推出“1+1+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理论学习夯实基础、1年企业实训实操提升技能、1年岗位顶岗实习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模式,2024届毕业生提前签约率达89%,真正实现了就业“软着陆”,让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更加平稳顺畅。此外,校企联合成立的WSK数智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也成果丰硕,已完成食品保鲜技术、康养设备智能化改造等16个攻关项目,直接推动3家传统企业完成技术升级,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借力登高,激活协同创新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单打独斗难以成就大事业,必须借梯登高、聚合各方力量。”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亓俊忠一语道破了“对接知名院校”的深刻意义。学院积极与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0余所食品强校建立紧密联盟,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基地达12个。这些基地如同知识的孵化器和创新的摇篮,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在去年举办的“潍水食安”创新竞赛中,学生团队设计的低糖健康糕点系列脱颖而出,不仅斩获金奖,更被当地企业看中并实现量产,首月销售额便突破50万元。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也为学院与企业合作树立了成功典范,实现了教育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产教融合“深水区”的突破
国开教育集团董事长、学院理事长王鲁刚对产教融合有着更深层次的期待:“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即能‘顶岗’,所学技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让技术落地即能‘生金’,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创新构建了“产业学院-实体公司”协同模式。艺术传媒产业学院孵化的“潍食传媒公司”便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目前已承接商业项目47个。学生团队策划的安丘蜜桃节宣传活动,凭借新颖的创意和专业的执行,带动当地蜜桃销量同比增长23%,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资源投入方面,学院牵头的潍坊安丘市产教联合体发挥了强大的聚合作用,已成功链接30家规上企业,整合实训设备价值超2000万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先进的实践条件。与国通航空共建的“高铁实训舱”“无人机运维中心”,仅企业投入设备就超过300万元,这些高端设备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设备,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院在职教“出海”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首批赴马来西亚参与跨境电商实训的20名学生,将在当地企业完成6个月的实战历练。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实践平台,也为学院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
深化合作,拓展多元发展路径
学院不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拓展多元化发展路径。一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源,为学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参与政府主导的食品产业相关培训项目,为当地企业和从业者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升行业的素质和水平。
另一方面,学院注重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前沿性的研究项目。通过与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不仅能够提升学院的科研实力,还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技术支撑。比如,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探索新的食品加工技术和营养成分提取方法,为开发更多健康食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向社会开放。举办各类食品科普讲座和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认识;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持续助力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要让学生所学精准匹配企业所用,让学院科研直接服务产业升级。”肖明胜说。随着“三对接三服务”模式的不断走深走实,潍坊食品科技职业学院逐步成为区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截至目前,学院已为当地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转化科研成果18项,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超过8000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