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专版

08版:公益广告

数字赋能非遗 科艺融合育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群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特色路

(2025年07月3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王静 王成娟

  立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以“艺术+技术”融合为核心,近年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群乘势而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非遗数字化传承+现代艺术创新”特色发展路径,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数字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D扫描技术精准还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线条肌理,动态捕捉技术让泥塑娃娃在屏幕上灵动起舞,VR技术构建起沉浸式非遗展演空间,古老技艺借助数字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在年轻学子手中焕发新生机……新媒体艺术专业群构建“基础技艺筑基、数字赋能提升、融合创新强化”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将传统课堂升级为“非遗数字实验室”。学生在非遗工坊系统研习潍坊风筝扎制、高密剪纸等传统技艺,在数字实验室深耕三维建模、交互设计、AI艺术创作等前沿课程,形成“非遗传承+数字创新”特色教学矩阵。
  专业群充分发挥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双师双能”复合型师资队伍。专业群以国家级艺术大师为学术引领,非遗传承人为技艺核心,数字技术专家为创新引擎,融合博士学者、工艺美术大师、行业设计师等多方力量,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行业竞赛课题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创作,构建“产业需求-课程内容-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近年来,专业群的学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斩获金奖3项,在第十四届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摘得3金9银,3次荣获“山东工美”年度精品奖。师生团队深度参与潍坊国际风筝会视觉系统升级,用数字设计为传统节庆注入现代活力;助力青州博物馆文物数字设计,让馆藏珍品通过线上展厅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依托海岱社区学院平台,学生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与美育推广,年培训超2000人次,将文化传承融入惠民服务,推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
  专业群坐拥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省级平台,依托李成书画院、潍坊市数字文创产业学院及书画艺术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潍坊国际风筝会综合服务中心、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等3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建“非遗创新工场”“数字艺术工坊”,形成成熟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师生原创红色剧目《四边烽火》公演大获成功,成为用艺术传承红色基因的育人典范,彰显平台支撑下的多元育人成效。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群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深耕非遗传承创新,解锁传统文化新活力,打造区域领先的非遗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