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张磊 刘宁宁 文/图
从“一餐饭”到“一份工”,从“老有养”“幼有托”到“病有医”“文润心”……昌乐县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多维施策稳就业促创业。昌乐县创新打造微阵地、微培训、微项目、微服务“四微”工作法,通过加强就业阵地建设、提升就业技能、开发就业项目、优化就业服务,织密就业保障网。今年,该县已先后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百企千岗进小区”等各类活动40余场,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590个,新增城镇就业3585人。此外,昌乐县还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号召,推出“创业陪跑”服务,打造“创业企业研修班”“乐知夜校”等创业服务平台,累计培训创业者800余人次。
“一老一小”关乎千家万户。走进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幸福院活动室,只见老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谈笑聊天或下棋对弈,开心又自在。这是昌乐县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养老、推进互助养老的生动写照。目前,全县已建成运营农村就近互助养老场所13处、“幸福食堂”30家,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昌乐县还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今年以来,全县挖潜改造13所城区中小学,新增学位1267个;建成3处农村初中学校标准化考点,完成11所农村中小学校舍及运动场地维修,为26所农村中小学安装空调384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提升民生幸福成色,离不开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昌乐县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持续优化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乡生活品质和幸福成色。近年来,昌乐聚力打造全县“一盘棋”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级医院聚焦强学科、优管理,提升“疑难杂症”解决能力,全面提升群众“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水平。
直达基层的还有优质文化资源。昌乐县依托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拉出“群众需求”和“资源供给”两张清单,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力量,构建起优质文化资源发掘、整合、下沉和评估改进工作闭环,开展公益电影放映、一年一村一场戏、西瓜音乐节等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创新打造“红暖西湖”“潍美昌明”等12个文化社区(文化书院)阵地,承接上级优质文化资源下沉,为社区“全龄段”居民开展“集成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