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州非遗匠人:让千年文脉流淌出就业暖流

(2025年08月1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猫花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梅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非遗技艺传统风筝制作教学。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国栋 张沁
  当潍坊风筝乘着风掠过城市天际线,当高密剪纸在光影中勾勒出民俗风情……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非遗技艺,正以“潍州非遗匠人”劳务品牌为桥梁,在潍坊大地铺就一条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并行的特色之路。
  作为联合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潍坊市将3项联合国人类非遗、17项国家级非遗转化为“就业富矿”,构建起“技艺传承-技能培育-产业反哺”的生态闭环,带动20余万人就业,年产值超50亿元。从规模化发展促就业到重点帮扶稳就业,从产业延伸助就业到“非遗+”融合拓就业,古老手艺在新时代不仅焕发文化活力,更流淌出民生温度。

匠心传承
从师徒相授到体系化育才

  在市区一处核雕工坊内,“90后”青年创客李哲正跟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镂空雕刻。三年前还是上班族的他,如今已能独立创作核雕作品,月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这个从“门外汉”到“手艺人”的蜕变,背后是潍坊市不断完善的非遗人才培育体系——不仅有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更有“标准化+全保障”的现代培育生态。
  潍坊市创新建立“人社主导+文化协同+院校支撑+大师传艺”的培训机制,将“潍州非遗匠人”培养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工程。全市形成“从业者+传承人+工艺大师”三级梯队,15名国家级、90名省级、55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构成技艺传承的“主力军”。在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设立非遗综合培训基地、技艺传承中心,推行“师徒传承+现代课堂+项目实训”模式,100余名工艺大师活跃在产业一线,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出火花。
  更具突破性的是,潍坊市组织制定“潍州非遗匠人”技能评价标准和劳务输出规范,推动建立行业自律公约,让“手艺人”的技艺有了量化标尺。同时,持续强化对非遗匠人的劳动权益保障,特别是针对灵活就业人员,指导签订规范协议,探索适合行业特点的社会保险参保方式,近三年无重大劳动纠纷。
  从“跟着学”到“学得值”,从“凭经验”到“有标准”,体系化育才让非遗传承有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工坊筑基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化就业

  在位于寒亭区东杨家埠村的风筝工坊里,42岁的李红梅正为风筝糊面勾勒“连年有余”纹样。这个曾围着灶台转的农家妇女,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全套工序,每月靠定制风筝增收4000多元。在潍坊,像这样的故事,正通过一个个非遗工坊不断续写。
  潍坊市以非遗工坊为支点,撬动出多元化的就业效应。做大做强潍坊风筝品牌,培育700余家风筝企业、商户,形成涵盖设计、制作、销售及相关衍生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吸纳10万余名从业人员;在潍城区,21家非遗工坊成为重点群体的“就业港湾”——吸纳大龄人员、留守妇女等3000余人,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而嵌银髤漆、核雕等技艺要求较高的工坊,吸引2000余名青年创客扎根,让“老手艺”成为年轻人的“新职业”。
  这种就业带动沿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依托600余年历史的省级非遗“崔字牌小磨香油”,潍坊打造“石磨香油文化园”,从芝麻种植到衍生品加工,从包装物流到文旅体验,形成“一粒芝麻带活一条产业链”的效应,吸纳2万余人就业。从工坊内的“指尖增收”到产业链上的“批量就业”,非遗工坊正成为连接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重要纽带。

跨界“破圈”
从技艺守护到生态化发展

  7月18日,在一个展示潍坊非遗技艺的直播间里,“00后”主播小林展示着高密泥老虎的制作过程,单场吸引2万人次观看,带动销售额突破5万余元。这种“传统技艺+现代传播”的形式,正是潍坊非遗跨界“破圈”的生动写照。
  潍坊市大力推进“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电商”融合发展,已扶持建立老猫花灯、望留全驴宴、高密泥塑等特色非遗工坊基地137处,孵化非遗文创企业130余家,获评中华老字号4家、山东省老字号17家。在十笏园文化街区,“非遗匠人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与政策支持,吸引411家文化商户入驻,创业和稳定就业1098人,企业存活率达95%,年新增创业企业30余家,成为“非遗+创业”的样板。
  文旅融合更让非遗“火”起来。十笏园非遗空间、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等传承基地年客流量超50万人次,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潍坊国际风筝会不仅展示非遗魅力,更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旅游“打卡”,让“潍坊风筝”成为城市亮丽名片。青州隆盛糕点第六代传人脱安利坚守古法、改良创新,让百年糕点成“网红”,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印证了“守住老味道,更能养活人”的道理。
  以文化为根、以就业为脉,“潍州非遗匠人”劳务品牌编织出一张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网。在这里,3项联合国人类非遗、17项国家级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20余万人的“饭碗”与“希望”,不仅流淌出年产值超50亿元的经济价值,更焕发着“让老手艺养活人、让文化温暖生活”的民生温度。
  潍坊的实践,不仅让千年非遗绽放新时代光彩,更为“非遗保护传承+就业创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潍坊经验”——当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古老手艺必将在时代浪潮中,持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活态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