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产教融合、数字赋能、缤纷社团,潍坊教育以多元创新之姿——

奏响育人强音 赋能城市生长

(2025年08月1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 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更是更好潍坊建设进程中最为灵动的生长密码。即日起本报推出“更好潍坊·看教育”栏目,将目光聚焦那些鲜活生动的实践——看一方三尺讲台,如何以春风化雨之姿,培育满园桃李;看校企携手同行,怎样凝聚匠心力量;看数字技术如何为教育注入全新活力;看青春洋溢的社团怎样绽放绚烂光彩……从政策创新的源头活水,到落地生根的丰硕成果;从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到实践探索的稳步前行,我们将沿着教育发展的脉络,层层解码潍坊教育赋能城市未来的深层逻辑,感受教育为潍坊注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王志乐
  清晨的潍坊,阳光穿过梧桐叶隙洒在校园的跑道上;教室里,光能黑板映出孩子们探究的眼神;实训车间里,跟着工程师调试设备的学生脸上流淌的汗珠闪着光;社团活动室里,3D打印机吐出的创意模型还带着余温……从城市到乡村,从课堂到车间,潍坊教育正以多元创新之姿,为更好潍坊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铸魂育人: 让教育家精神在讲台绽放
  “同学们,注意看这个实验变量的控制……”青州一中的实验室里,刚参加完“教学评一致性”培训的李景才老师正带着学生做化学实验。他的教案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从“智享讲堂”学来的新方法。
  在潍坊,这样的教学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教师队伍建设被摆在优先位置,而“三定三聘三评”改革恰似一粒石子,在教师队伍的“池塘”里激起层层涟漪。
  “以前是‘学校人’,岗位固定得像钉死的钉子;现在成了‘系统人’,跨校竞聘、岗位流动都有章可循。”一位从城区学校交流到乡村的教师感慨,改革让她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拳脚。编制总量动态调整、岗位设置按需优化、绩效评价向实干倾斜,一套“组合拳”下来,全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春雨后的新芽般蓬勃生长。
  成长的沃土,从来少不了精心浇灌。潍坊为教师量身打造“全链条成长套餐”:校长们在“数字有约”会上碰撞办学思路,青年教师捧着“菜单式”课程清单恶补短板,班主任们在“教坛新星”会上分享育人智慧。暑期的潍坊教育系统,更是一场“成长盛宴”: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场场座无虚席,教学设计比赛的参赛教案堆成一摞摞,线上“智享讲堂”的观看量节节攀升,“人工智能与课堂融合”主题课精彩纷呈……
  “县级培训全市直播,这招太好了!”昌邑树屏学校教师郭萍举着手机,屏幕上正播放寿光市的人工智能培训课。如今,潍坊的教师培训早已打破地域边界,9万余名教师跟着国家平台应用微课学数字技能,1200余名骨干教师成了“信息化名师库”的“火种”,就连乡村的老师,也能通过直播跟着城区名师“取经”。正如潍坊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霞所说:“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踩着时代的鼓点成长,让教育家精神在每一间教室里生根发芽。”
产教融合: 让各类人才加速成长
  “设备的校准,关键在这三个参数……”潍坊歌尔匠造培训中心的实训车间里,工程师正手把手地教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学生卓彦昌进行操作。三个月前,他还对着课本上的电路图犯愁,现在他的操作又快又稳:“在这里摸爬滚打三个月,比啃一年课本都管用!”
  这个摆满近百台前沿设备、常驻百名企业工程师的实训基地,正是潍坊产教融合的缩影。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潍坊把职业教育比作“产业链上的齿轮”,科学布局200个骨干专业,让院校专业与当地产业精准“咬合”。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花卉学院”成为校地合办的“香饽饽”,不仅教学生嫁接、育种,还带着他们跑花田、做电商,帮助花农解决实际难题,2100余名毕业生成了青州花卉产业的“顶梁柱”。
  校企协同的“化学反应”,不止发生在花卉田里。潍柴集团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1.5+1+0.5”培养模式,把学生的成长分成三段:1.5年在学校打牢理论基础,1年在企业跟着师傅练手艺,最后0.5年回炉专攻岗位技能。“以前毕业找工作像摸‘盲盒’,现在从企业实训完,就能直接拿着技能证书上岗!”毕业生小李说。
  这样的“潍坊模式”,早已跃出国门。在刚果共和国的冬暖式大棚里,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对当地员工进行黄瓜日常管理技术指导;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在越南设立了中文工坊,派遣的教师通过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量达3000人次……从课堂到田间,从潍坊到世界,产教融合的齿轮正带动人才加速成长。
数字赋能: 让智慧之光照亮每个课堂
  “叮——”潍坊四中学生小王的指尖划过光能黑板的清屏键,上节课的板书像被施了魔法般消失了。这块“黑科技”黑板,中间是能触屏的交互一体机,两侧是能反复书写的光能板,粉笔灰早就成了“老黄历”。“以前擦黑板要捂着鼻子跑,现在清屏比翻书还快!”学生们笑着说。
  教育数字化,在潍坊从来不是“城市特权”。全市中小学配齐1000万套优质数字资源,从小学拼音到高中物理,扫码就能看名师讲解;“潍教云”小程序像个“随身教育助手”,家长查信息、老师备课件、学生问难题,点开智能工具就能解决……
  为了让技术真正“落地”,潍坊下了不少“笨功夫”:19次组织团队深入51所学校“诊脉”,帮老师解决“数字工具不会用”的难题;制作12期家长微课,教家长用手机检查孩子的作业。经过8场新功能培训,5000余名老师从“数字小白”变成了“操作能手”。高密市、安丘市成了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试点,高新区东明学校的老师摸索出“智慧课堂五步法”,这些经验像蒲公英的种子,“飘向”全市每所学校。
  走进校园,数字化的“智慧图景”直观鲜活:潍坊一中的智慧课堂系统,像个“隐形助教”,实时记录学生的答题速度、错误类型,老师据此调整讲课节奏;北辰中学的智慧体育监测系统,摄像头一扫,跑步步频、跳远角度全显示,体育老师再也不用蹲在跑道边掐表;滨海区大家洼幼儿园探索开发简易的线上功能——便捷服务“掌上办”,让家长足不出户即可办理部分园务。
  目前,全市1308个专递课堂、名师课堂架起“云端桥梁”,43场人工智能培训覆盖全学段教师,智慧作业自动批改、学业诊断精准分析……数字的力量,正让“不同的距离,相同的课堂”从梦想照进现实。
缤纷社团: 让每个孩子都能“各美其美”
  “这泡茶的水温,得根据茶叶的发酵度来定……”诸城市兴华初中的茶艺室里,一名学生正给同学们演示沏茶,嘴里还念叨着地理老师讲的“北纬30度茶叶黄金产区”、生物课学的“茶多酚氧化原理”。这堂《茶韵课程》,把历史、地理、生物、艺术织成一张网,孩子们在茶香里不仅学会了沏茶,更读懂了一片叶子里的大学问。
  在青州市王坟镇侯王小学,校园里的科技火花同样耀眼。人工智能社团里,学生用3D打印笔给奶奶打印了个老花镜支架。“以前觉得机器人是电视里的东西,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做!”学生小宇举着他设计的“自动浇水装置”,眼里的光比屏幕上的代码还亮。
  从茶香袅袅到代码闪烁,校园社团早已成为“成长万花筒”:无人机社团的孩子操控飞行器,机器人社团的队员在比赛里摘金夺银,3D建模社团的作品成了校园文化节的展品……这些社团从来不是“点缀”,而是教育者给孩子们的“成长礼物”。
  潍坊教育的边界,不止于校园。“田园小农人”在田间认识五谷杂粮,算着“一亩地能产多少斤小麦”;“家务小能手”在厨房学做菜,顺便搞懂“油温与蛋白质变性”的关系;“文化小使者”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扎染,把数学里的对称原理用到图案设计中……
  研学旅行更是让课堂“走了出去”:学生在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观看智能灌溉,在智能制造车间观看机械臂工作,在青州古城的石板路上聆听历史老师讲“唐宋时期的丝绸之路”……
  寿光市圣城中学副校长邢德胜说:“教育不是把所有孩子都雕成同一个模样,而是让玫瑰长成玫瑰,松柏长成松柏。”在潍坊的校园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方式”。
  从教师案头的教案到学生成长的足迹,从产教融合的车间到数字赋能的课堂,潍坊教育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在悄悄生长。这些种子,终将长成支撑更好潍坊的参天大树——树上结着教师的育人初心,挂着学生的青春梦想,藏着城市的未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