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纸上预案变为“肌肉记忆”

——市应急管理局推行“生命通道打卡制”提升基层安全防护能力

(2025年08月2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张洁 通讯员 刘刚
  “每天清晨,员工们从正门通过面部识别后进入生产一线,开启一天的工作;中午、傍晚时分,则从消防通道有序离开。这是我们公司实行的‘生命通道打卡制’与‘守门员责任制’,要求每名员工上班时从正门进入,接受考勤和安全检查;下班时从消防通道离开,熟悉逃生路线,养成良好习惯。”近日,山东奥扬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伟这样说。
  今年以来,潍坊市应急管理局大力推动“上下班即演练”应急疏散能力建设,鼓励各生产经营单位将日常通勤与应急演练有机融合,让纸上预案变为“肌肉记忆”,让安全意识在职工心中扎根,不断提升应急能力。
  “平安是回家最近的路,安全是藏在日常的习惯。用千百次的‘日常行走’,换危急时刻的‘本能逃生’,才能让安全意识扎根心间。”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命通道”是脱离险境的关键路径。市应急管理局线上、线下齐发力,发出《演练与通勤相伴,安全与生命相随》倡议和《关于加强消防“生命通道”安全管理的提示函》,引导企业建设“双通道安全文化长廊”,在员工必经处设置消防知识展板,培育“通道即生路”文化,通过广播、电台、微信等多种平台广泛宣传,全面推动企业构建“上班从门口进入,下班走消防通道出口”双向通行机制,建立“生命通道守门员”制度,形成“通道有人管、责任可追溯”闭环工作机制。
  同时,在企业设立“红袖标”督导岗落实双向通行机制,每条消防通道设置“三色责任牌”,标明责任部门、督导员及逃生路线图,并创新实施“双门双责”制度,上班时段由安保人员严格管控大门出入,下班时段由“红袖标”督导员值守消防通道,有序引导疏散,让员工将应急逃生路线与疏散流程牢记在心。
  此外,还结合应急管理“1+N”智慧监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视频监控实时识别侵占、堵塞安全通道等行为,系统自动推送报警信息给监管部门、企业相关负责人,并通过建立完善“发现-派单-处置-反馈”流程,实现闭环管理。
  截至目前,“生命通道打卡制”已在我市16个县(市、区)3900余家企业开展,基层安全防护能力大幅提升。
  “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置了防盗网等障碍物,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阻碍灭火救援人员进入和被困者疏散逃生。”前不久,市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在开展畅通“生命通道”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一家纸箱加工厂一楼车间窗户违规设置了防盗网,而该纸箱加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内部易燃可燃物较多。对此,执法人员采取“一劝、二清、三拆”的执法方式,向单位负责人讲解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置防盗网等障碍物对逃生造成的危害,并当即安排专人拆除了窗户上的防盗网。
  市应急管理局聚焦人员密集场所、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场所、“九小场所”、居民住宅小区、写字楼等,深入开展畅通“生命通道”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检查整治占用、堵塞、锁闭、封闭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违法行为,从严落实“查、改、督、销”闭环机制,并对排查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重大事故隐患,一律按要求挂牌督办,严肃追责问责,对涉嫌犯罪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行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排查整改问题隐患5367项。
  同时,市应急管理局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载体,加大畅通“生命通道”安全知识普及力度,强化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引导群众知法、懂法、尊法、守法。此外,定期组织畅通“生命通道”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让从业人员具备懂本场所火灾危险性、会报火警、会使用消防器材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一懂三会”自防自救能力。
  今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已累计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15158次,培训90.2万余人,开展安全宣传培训529万余人次,1536家企业、9.36万余人参加应急逃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