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携沃野新

——潍坊市农科院深耕鲁渝协作结硕果

(2025年08月2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张敏 文/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随着鲁渝协作不断深化,潍坊市农科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深耕协作帮扶一线。一批批农科人员跨越千里,将精心选育、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带到重庆沃土,在品种推广、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上精准发力。从迷你南瓜试种成功到芦笋种植实现突破,从设施蔬菜高产模式落地生根,到极端天气下科技护航稳产保收,市农科院用实绩书写鲁渝协作的“山海情”。
  筛选适地良种,破解“种什么”瓶颈
  今年6月,在重庆市开州区正安街道的蔬菜基地,田垄间83个试验小区的迷你南瓜或圆如灯笼、或扁似飞碟,引得参观游客惊叹连连。这83个试验小区的迷你南瓜新品种(系),均是由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提供的“潍坊”系列。
  市农科院在鲁渝协作中,突破简单“送种子”模式,以精准选育、科学试种破解了当地“种什么”的难题。
  “从选种到测产,每一步都得贴合开州的水土和农户需求。”作为市农科院派驻鲁渝协作的农技专家,孔祥彬副研究员谈及迷你南瓜引种试种工作,语气满是笃定。
  2024年,初到开州的孔祥彬便与当地农民、种植大户、经销商深入调研,他发现当地南瓜品种太过单一,为破解该瓶颈,他想到在开州区进行迷你南瓜品种试种栽培。他从市农科院精心筛选培育的25个迷你南瓜新品种引入开州,开展引种试种试验。2025年3月,在正安街道丰太村的试验田里,他亲力亲为,与当地工作人员一同完成整地起垄、播种覆膜等科学试验;6月收获测产时,田间饱满的果实印证了他科学试验的成效。
  “选出真正能让农户受益的品种,才是协作的关键。”孔祥彬表示,市农科院的专家们将持续利用“创新引进-实地试验-推广示范”协作模式,让“潍坊经验”扎根于开州区,并为全区甄选出“特色、精致、尖端”的蔬菜适用品种,确保农户选对品种、种出效益。
  精准服务指导,解决“怎么种好”难题
  从2019年以来,在鲁渝协作工作中,市农科院共派出专家技术人才12人次,为当地引入123个优良品种(系),指导建立两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向来是鲁渝协作的“重头戏”,而市农科院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力量,更是主动挑起“主角”重担。
  “芦笋姐姐,您看这几株芦笋怎么蔫了?”清晨的开州区郭家镇团包村蔬菜大棚里,村民王毅的呼喊,总能让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霞及时现身。作为潍坊市援助开州区选派的第三批农业技术人员,李霞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呼为“芦笋姐姐”。
  针对芦笋种植全周期痛点,李霞提供系统性指导。从种植起步阶段,便手把手教学种子催芽、季节育苗、定植田底肥施用与株行距规划。即使李霞返回潍坊后仍坚持2至3天一次远程问询,实时跟进芦笋长势。面对种植难题,她结合南北方气候差异给出具体指导解决方案,让芦笋在开州实现从“零突破”到稳健生长的跨越,用精准服务破解“怎么种好”的关键难题。
  赴渝的市农科院专家与技术人员,将精准服务指导理念深植于心:蔬菜所专家杨晓东带领团队,累计在开州区、涪陵区开展科技服务146人次,依据当地胭脂萝卜生长特点,制定高效栽培与良种繁育技术规程,显著提升其生产技术水平;小麦研究所专家张志伟,则针对当地高温干旱、病虫害防治等难题精准服务,有效提升当地春播质量和种植效率,助力全年粮食丰产……
  培育本土人才,缓解“谁来种”困境
  山海携手,一群有志之士远道而来。市农科院的专家们不仅为这片土地留下满垄丰硕的果实,更将农科院先进的种植理念与技术深深扎根于此。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初心,他们着力培育本地“土专家”,让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成长起来,为开州区的农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蔬菜所研究员徐立功在渝一年,足迹遍布20余个乡镇,开展百余次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园区内近千亩高垄定植螺丝椒喜获丰收,亩产量近万斤。徐立功总结技术要点,撰写论文《重庆市开州区螺丝椒设施栽培技术》,让当地种椒农民有了科学种椒的“技术宝典”,种得更顺、收得更多,吸引更多人跟着学、跟着种,抱团发展壮大产业,稳稳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果树所高级农艺师肖龙两度赴渝,围绕当地果树生产需求,既推广枣油桃、早熟柑橘等新品种,也传授起垄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手把手向果农传授果树嫁接、修剪、有机肥发酵及施用等果树管理技术,还协助规划新建商品果园、开展土地整理,让果农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更明晰产业发展方向。
  各类科技下乡活动持续赋能:栽培技术指导讲座、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园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等接连开展,将科学种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专家们的身影或许会远去,但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先进技术与丰硕果实,更有扎根乡土的农业发展火种,为开州区农业长远发展夯实根基,让山海协作的帮扶成效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生根发芽。
  山海相隔,情谊相连;沃野新生,硕果盈枝。市农科院将潍坊农科智慧深深镌刻在重庆沃土。这场跨越千里的协作,早已超越物资与技术的帮扶,化作两地共促农业发展的坚实纽带。未来,这份“山海情”必将持续滋养沃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力量,让协作之花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