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之道

(2025年09月1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伟 陈国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所在,更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给予肯定。为探寻产业振兴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规律,根据对潍坊地区300余个乡村长期跟踪调研,重点选取城中村、特色村、乡土村三类典型样本,系统梳理乡村产业振兴的“潍坊经验”。
锚定本地禀赋:找准产业振兴“突破口”
  干什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路线问题。产业振兴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将“实”字贯穿产业规划全过程。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本、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特色资源等产业发展条件,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
  立足本土,开发乡土资源,做好“土”的文章。郑家沟村位于诸城市桃园片区,曾是典型的山区丘陵贫困村,长期“靠天吃饭”。该村主动打破发展困境,一方面对接在外乡贤,汇聚资本与资源;另一方面立足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确定“资本下乡、以茶兴村”的发展思路,通过工商资本投资、专业公司领办、党支部联农带农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鲜明的无性系茶产业。仅用4年时间,先后建成正山堂北方茶叶基地、返乡青年茶园等特色园区,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从“无产业村”蜕变为“特色茶村”,实现了乡土资源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做好“特”的文章。昌邑市卜庄镇大陆村,地处北部沿海盐碱地平原,过去因种植结构单一,亩均收入不足2000元。为破解盐碱地发展难题,该村多方求变,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大胆引种耐盐碱的梨枣品种,逐步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梨枣种植8700余亩,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梨枣生产基地,梨枣年销售收入达6000多万元,亩均收入实现翻倍增长,不仅蹚出了盐碱地“变废为宝”的致富路,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示范片区。
  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做好“产”的文章。芝尔庄社区位于奎文区北苑街道。在经济实力远弱于周边村的情况下,抓住城镇化机遇,提出了“建设市场,商贸兴村”思路,以满足城区居民需要为立足点,坚持专业化治理、公司化运营,先后建设并运营君泰商城、花卉文化城等9处专业市场,商业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入驻商户1200余家。目前,该社区集体净资产近9亿元,年净收入达3000万元,形成了城区专业市场集群。
建强骨干队伍:锻造产业振兴“领头军”
  谁领干,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执行问题。发展路线确定以后,带头人就是决定因素。产业振兴只有充分发挥能人作用,选拔一批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致富带头人,才能实现能人有其位、其位有能人。
  选准产业振兴“领头雁”。二十世纪90年代末,芝尔庄的村办企业亏损严重,村民人心涣散,村党支部书记更是三年半换了三个人。2002年,王俊仁回村任职,这位曾参军、在机关工作、创办过企业的“能人”,敢闯敢干,清欠款、通道路、建园区、办市场、重文化、改村名,带领芝尔庄人踏上了集体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共同富裕道路。
  搭建产业振兴“好班子”。大陆村班子成员始终坚持“三个首先”原则:干部要树威望,首先需办事公道;村庄想发展,首先需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实现全面发展,首先有团结奋进的“两委”班子。芝尔庄班子成员提出了“一帮人、一条心、一辈子、一件事”的干事创业理念,既坚持守正创新、廉洁公正,又通过“广收、慎用、勤教、严管”人才培养模式,对内选育、对外招引,凝聚乡贤、致富能手、知识青年等作为干部储备。
  培育产业振兴“排头兵”。郑家沟村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主动引导6名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创办茶园600亩,不仅为茶产业注入了年轻活力,更为长远发展提供了动力。大陆村为延伸梨枣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规划建设近百亩种植大棚,鼓励当地致富能人陆丰智发展林业种养殖一体化模式,大棚梨枣比露天种植提前半月上市,抢占市场先机;林下种植甘蓝实现“一年三季”丰收;林下养殖可提取雪蛤油的林蛙,形成“枣+菜+蛙”的生态共生产业链。
坚守为民初心:筑牢产业振兴“落脚点”
  为了谁,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立场问题。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产业振兴须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成果共享、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始终维护群众利益。芝尔庄社区将60%以上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发放村民福利,通过解决村民衣食住行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安置楼31座、房屋1575套,运营君泰浴池、君泰超市等9处惠民项目,累计发放生活补助、老年补助、社保补贴、餐补等1.99亿元。
  守住民心,充分发挥群众力量。郑家沟村发展茶产业的同时,依托栽植技术和市场优势,引导周边农户自愿参与种植,每年可带动周边40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增加收入2万多元。芝尔庄社区成立了专业公司,走集体经济公司化发展的道路,建成“市场村”,为居民创业就业开拓了空间,带动邻近45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近12万元。
  融合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陆村依托卜庄镇近万亩梨枣基地,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把依托梨枣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当地。村内建设冷库存储鲜枣,当地食品加工厂家生产梨枣干、梨枣酥、梨枣糕等产品,当地电商打造“大陆村”梨枣品牌,通过本地“网商”销售,在驻地举办梨枣节、乡村旅游节等活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产业”模式,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亩均综合收入增长5倍,村集体收入从不足3万元增长到120万元。
  (作者单位: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潍坊市奎文区北苑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