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提升“寿光模式”的动力机制

(2025年09月1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云刚

  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40多年来,通过科技创新、标准引领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发展范式。“寿光模式”的形成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市场和农民协同发力,通过激活多元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并辐射带动乡村产业、生态等领域全面升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寿光模式”面临内涵拓展、能级提升的新要求,必须构建加强党建引领、建设有为政府、发展有效市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等有机结合的动力机制,这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然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凝聚引领力
  党的领导是“寿光模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保证,发挥着定方向、聚合力、强组织的核心作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与组织支撑。
  以“人民至上”锚定发展初心。寿光开创“寿光模式”并不断续写新的篇章,其初衷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以王伯祥、王乐义为代表的一大批党员干部始终坚持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走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化发展为抓手实现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战略定力”明晰发展路径。为了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寿光始终把发展蔬菜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瞄准发展前沿,制定战略规划,在生产标准化、蔬菜品牌化、农业园区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蔬菜产业加速迈向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全链条整体提升。
  创新提升“寿光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协调性,推动“寿光模式”融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全过程,促进城乡产业全链条、城乡全要素、治理全领域融合发展。
    建设有为政府,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凝聚驱动力
  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负有重要的职能,发挥着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寿光市通过精准施策、主动作为,为市场活力释放、农民主体赋能搭建平台,在关键节点上发挥“破局”“搭桥”的关键作用,成为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制定战略规划。寿光始终以前瞻性眼光研判产业趋势,在不同发展阶段出台针对性政策,推动蔬菜产业精准转型。从抓数量到抓质量,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标准、输出服务,从抓蔬菜生产销售到全链条发力转变,推动“寿光模式”的内涵不断创新提升。
  整合市场要素。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政策、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手段,促使资金、人才、技术等优质市场资源向农业农村集聚,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推动了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实现了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市场活力释放的前提。寿光市聚焦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在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方面持续优化发展环境,这种软硬环境同步优化的举措,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农民创新创业提供了稳定保障,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
    发展有效市场,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凝聚决定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发展有效市场,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各类市场主体在充满活力的市场中公平竞争、创造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寿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建市场为起点,靠市场拉动,未来还要靠满足市场需求来定位和谋划。
  发展有效市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40多年来,寿光始终把发展蔬菜市场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已经构筑起了以农产品物流园为龙头,村级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商超、电商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这种“以市场聚要素、以要素兴产业”的模式,不仅拉伸了产业链条,壮大了产业规模,且丰富了“寿光模式”内涵,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生态。
  紧跟市场需求,推动产业链条上档升级。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市场对产品、产业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化推广也由过去偏重于技术输出,增加了种子研发、标准制定和集成解决方案输出等新内涵。为此,寿光聚焦蔬菜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探索出“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菜”的全链条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寿光从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向“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区”转型。
  创新提升“寿光模式”面对的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市场,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毫不动摇地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细化、量化政策支持措施,进一步丰富和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城乡生产和消费有效对接。同时,要突破要素壁垒,推进统一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土地、劳动、资本、数据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机制,提高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凝聚创造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寿光模式”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寿光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始终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活力,让农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从“产业参与者”成为“模式创新者”,为“寿光模式”的创新提升带来源头活水。
  靠产业激发农民的创造性。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得实惠是激发农民活力的核心逻辑。寿光市通过产业链带动,让农民深度参与蔬菜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例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成立蔬菜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探索实行的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乡村治理“三自”工作法,就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生动实践。
  靠培训提升农民的创造性。加强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激活蕴藏在农民身上的智慧和力量,这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寿光创新“1+X+1”农技人才培养模式,50%以上的基层农技人员每年接受连续5天以上的脱产业务培训。其中,培训高素质农民4864人,有2.6万名农业技术人才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创新提升“寿光模式”,重点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内在激励机制,在充分了解农民意愿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让农民在发挥主体地位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物质回馈和精神激励,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寿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