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鲁萍
爱心档案
“益享吾湾”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9月19日上午11点刚过,奎文区东关街道苇湾社区公益助餐点便热闹起来,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分装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社区老人们或手持自家餐具在就餐区耐心等候,或提前赶来打包午餐带回家。这样贴心的便民服务,正是“益享吾湾”志愿服务的日常写照。
在苇湾社区,老年人多、残障群体多、低收入人群多、流动人口多、社区资源少的“四多一少”曾是治理难题。如今,“益享吾湾”志愿服务品牌下的“四级联益”体系(社区益湾-网格益坊-楼栋益邻-单元益家),正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力量破解困局。
“益享吾湾”志愿服务品牌自创建以来,通过创新“五社联动两工同行”志愿服务机制,在志愿服务中注入专业社工力量,逐步形成“专业社工引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助推社会工作”的互动局面,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该社区联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鲁东大学等10所高校建成潍坊市首家社会工作赋能实践基地,联动243名党员志愿者、397名“三长”(网格长、楼长、单元长)志愿者,落地“邻智家”助老、公益托管班、手创幸福助残手工坊等26个服务项目,破解困境群体难题45个,相关做法入选2024年“全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大会”典型案例。
暖心故事
故事一:
个案帮扶解愁绪,“暖冬行动”送温情
“以前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现在社工常来陪我聊天,心里舒坦多了。”说起生活的变化,失独老人王大姨眼眶泛红。王大姨有腿部残疾,女儿去世后,老伴又患上严重抑郁症,老两口想外出治疗却行动不便,日子过得十分煎熬。
社工了解情况后,立即采用个案管理方法,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核心制定服务方案。先是链接潍坊市中医院心理专家,每周上门为王大姨的老伴做心理疏导,老人从“不愿开口”到“主动聊家常”,情绪逐渐好转;接着,社工又协调社区志愿者定期上门帮忙采购物资、打扫卫生,帮王大姨解决日常出行难题。
为了帮助更多像王大姨这样的困难群体,让帮扶更精准,社工团队在全社区范围内开展入户调查,摸排出149名困境老人、22户失独家庭,并策划“邻智家”亲邻助老项目,组织党员和居民志愿者“就近结对”。在职党员刘彦君带头发起“暖冬行动”,为孤寡、独居老人捐赠棉衣、棉被、棉帽等物资200余件,社区志愿者、爱心企业纷纷加入“暖冬行动”,捐款、捐物,让困境老人安稳度过寒冬。
故事二:
托管课堂护成长,手工坊里筑希望
“以前暑假我总在家看电视,现在能学书法、练跆拳道,还能和小伙伴一起写作业,太开心了。”家住苇湾社区的困境儿童小宇(化名),说起公益托管班满是期待。
去年7月,潍坊市首家社会工作赋能实践基地在苇湾社区落地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8名实习社工针对社区困境及残疾儿童“看护难、辅导难”的问题,策划了公益托管班。他们招募32名社区志愿者,设置作业辅导、跆拳道、音乐、书法等课程,坚持“零收费”服务。“孩子有人管、有人教,我们上班也能放心了。”一名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除了关爱儿童,社工团队还聚焦残障群体需求,牵头成立“手创幸福助残手工坊”。社区志愿者定期上门,教残友们做串珠、拈花、扎风筝等手工活,社工则负责对接市场渠道,帮助他们销售作品。今年49岁的残友刘大姐,以前因行动不便长期居家,加入手工坊后,不仅学会了扎风筝的手艺,每月还能有近1000元的收入。截至目前,手工坊已帮助26名残疾人走出家门,实现就业创业,有效减少了因失业引发的心理危机等问题。
城市温度
专业与爱心织就温暖“守护网”
◎王鲁萍
在现代化治理的宏大叙事中,如何温暖而有力地托举每一个微小的个体,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与温度的重要标尺。“益享吾湾”志愿服务品牌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将专业力量与志愿温情编织成经纬交错的光纤网络,让温暖如阳光般照进每个需要呵护的角落。
“四多一少”曾是苇湾社区治理中难解的结,“益享吾湾”用一张由专业与爱心共同编织的网,温柔而坚定地托起了社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失独老人王大姨的生活转变,就是这张网的力量见证。从心理专家上门疏导,到志愿者定期采购打扫,再到“暖冬行动”中一件件棉衣送达,从公益托管班里孩子们的笑声取代了孤单的电视声,再到手工坊中残友们不仅学会手艺、获得收入,更找到了陪伴与尊严……这些服务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走进了生活的细节里,化解了具体而细微的困难。
这背后,正是“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的深沉力量。社工带来科学的方法和稳定的支持,志愿者注入热忱的陪伴和邻里的温情。两者如同左膀右臂,协同发力,让帮助更加精准、持续。高校实践基地的建立、“幸福苇湾·益联体”商户的参与,则让这份温暖有了更广阔的源头活水。
“益享吾湾”,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让公益的益处如水流般共享,让温暖的港湾守护每一个需要的人。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文明,不仅在于高楼广厦,更在于如何对待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而潍坊,正用这样的实践,书写着志愿之城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