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哲 文/图
日前,文家街道蔡家营西村“点翠园”基地内一派绿意。温室内,早已入盆的韭菜生出了嫩芽,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在收割的韭菜大田里,草帘下翠绿的韭菜吐露着生命的底色。经销商王明勇正忙着核对数量,“文家韭菜叶宽根壮,一年能割七八茬,客户回购率极高。”他的话语间满是赞赏。
寿光市文家街道被誉为“中国韭菜第一乡”,韭菜堪称一绝。这里的7100余亩韭菜不仅承载着千年农耕智慧,更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焕发新生,一条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正将一棵棵小韭菜培育成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文家韭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500多年前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但在多年前,由于传统种植模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等原因,当地韭菜产业一直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文家街道蔡家营西村成立的寿光市旭信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创新典范,在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后,不仅提高了韭菜品质,而且鼓起了农民的腰包。
“以前我在大田里种露天韭菜,5亩地每年也就收入5万元。加入合作社以后,在大棚里种的有机‘绿色’韭菜能卖到每公斤50元,收入比原来高得多。”蔡家营西村村民袁多才笑着说。
一棵小韭菜,身价为何如此之高?品质提升是核心。当地合作社推行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摒弃传统农药,采用生物防治,专注绿色种植,让这里出产的韭菜拥有茎粗壮、白长、叶似翡翠,味美而多汁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通过科学化种植不断提高韭菜品质的同时,当地合作社还针对南方消费者喜欢食用细韭菜的消费特点,对韭菜根进行了深度开发,优选符合“绿色”标准的韭菜根培育成“观赏与食用”两用的盆栽,不仅解决了韭菜属于短运输半径蔬菜,储存时间不长等销售痛点,而且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打开了南方市场。此外,当地积极发力品牌建设,“蔡曦”“文家贡韭”商标的注册,更是让文家韭菜从“论斤卖”转向“论盒销”,实现了“一韭多销”。如今,文家街道韭菜年产量超2万吨,均价每公斤10元,不仅广销全国各大城市,还出口到日本等国家。
小韭菜的“身价飙升”,折射出“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品牌化运营拓宽市场,多元化产品满足细分需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在这片土地上,一棵棵嫩绿的韭菜正书写新时代的“富民传奇”,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为村民腰包鼓起的“绿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