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隋炜凤 文/图
在潍坊,风筝不仅是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它以博大精深的历史、精巧夺目的工艺和丰富深厚的内涵,成为潍坊最大的IP。近年来,以风筝为主题的文创产品颇受市民青睐,日前记者走进专业从事风筝主题文创团队——潍坊蓝风筝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了解风筝文创背后的故事。
风筝文创产品多达200余件
走进潍坊蓝风筝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展厅,仿佛进入了风筝的世界,从风筝样式的冰箱贴、书签、手机壳、耳饰到风筝拼图、风筝刺绣包、风筝抱枕等琳琅满目。“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些正在创作中。”潍坊蓝风筝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聿白告诉记者。
张聿白向记者介绍,他们正在筹备手工艺民间艺术之都风筝文化创意展览。该展览分潮起鸢飞系列、纸鸢坊系列、风生水起系列、筝鸣天下系列、玩物识遗系列、风筝品牌系列六个部分。展出的风筝文创产品共计200余件,除了自创作品外,有些是从全国各地风筝文创爱好者处征集而来。
“希望通过展览的形式,让市民重新认识风筝。风筝不仅仅可以是传统的,更可以是潮流的。”张聿白表示,潍坊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承载着人们的期盼,登上了世界舞台。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它却一直具备传统质朴、寓教于乐的特点。而如今随着国家强盛、文化自信,国潮风渐起,从故宫文创到敦煌文创,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以新的载体形式流行起来。本次文创产品的设计以创新为核心,让风筝文化以更加年轻化、国潮范儿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借助文创产品更好宣传潍坊
“85后”张聿白是地道的潍坊人,从小喜爱风筝和潍坊风筝文化。张聿白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之后,回到潍坊从事画展策划等相关工作。近些年,他先后组织了“潍坊人画潍坊”“画说风筝”等潍坊特色的画展。但是单靠画作宣传风筝,受众面有限,怎么样可以与生活接轨,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风筝文化,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今用文创传播本土文化,渐成一种流行,于是张聿白想为何不用年轻时尚、更具生活气息的文创产品来推广风筝文化?
说干就干,2021年11月,张聿白开始着手搭建文创设计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与风筝有关的文创产品。很快,北京、杭州、江苏等全国各地风筝文化爱好者寄来的文创产品源源不断,涵盖生活类、饰品类、文具类、国潮类等,多达上百件。
与此同时,张聿白的设计团队进行市场调研,走访风筝艺人,问卷年轻人,看哪些文创产品能融入生活,再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陆续设计出自己的文创产品。比如,风筝主题的文创饮品“鸢和茶”,风筝造型的“鸢风寄月”月饼礼盒,风筝造型的井盖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创雪糕,龙头蜈蚣风筝的造型加上美味的雪糕,在投入市场后迅速“出圈”,引爆整个夏天。当文化冲击着味蕾体验,让舌尖上不止有美味,还有情怀与底蕴。“文创雪糕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文创产品,也是一种新国潮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方寸之间展示了潍坊独特文化,让人们更愿意了解潍坊的文化与历史,丰富了大众的历史文化知识。”张聿白表示。
希望更多非遗爱好者加入其中
“产品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文化与功能的结合让大众通过使用产品,更好地了解潍坊的风筝文化。”张聿白表示,风筝不仅仅在于放飞,风筝历史和风筝扎制技艺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和古人智慧。在众多自创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玩物识遗”这款产品,他们将风筝制作的素材做成材料包,将扎、糊、绘、放每个风筝制作过程融入其中,体验者可以通过这款产品亲自体验风筝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文创包内还配有说明卡,以漫画形式介绍风筝扎制的过程、风筝的历史等。说起设计“玩物识遗”这款文创产品的初衷,张聿白告诉记者,他在文创产品走访调研时发现,很多文创手工品是在风筝上绘画涂色,对风筝扎制工艺涉及很少,于是想做一款将风筝制作过程融入其中的体验类手工文创产品。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和团队人员进行调研设计、走访杨家埠风筝艺人,还对手工制作的材料、尺寸等进行不断验证。张聿白告诉记者,这款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就非常受欢迎,他计划在手工艺民间艺术之都风筝文化创意展览上设置专区,届时邀请30个孩子现场体验制作。
据张聿白介绍,下一步,他们计划将这些文创作品摆放到潍坊国际风筝博物馆及潍坊各景区,进行展示、推广,根据市民的反馈,择优投入市场,让更多人接触到风筝文创。他们也将带文创展品走进校园,将风筝文化传递到更多孩子中间。谈起以后的计划,张聿白说,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有限,希望能有更多热爱风筝文化的团队加入进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