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擘画宏伟蓝图,吹响奋进号角。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行了战略谋划、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市上下要自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力冲刺“万亿俱乐部”,齐心协力把潍坊发展推向新高度。
要加快“四个提升”。着眼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打开未来发展新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活力、提升新经济新产业、提升民生福祉、提升干部能力作风,切实把“内在潜力”变成“硬核实力”。提升城市能级活力方面,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要求,坚持以现代、品质、活力的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完善功能布局、丰富提升服务业态,加快城市更新进程,更好发挥城市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要素的生态价值和集聚承载效应。提升新经济新产业方面,要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聚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做好“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两篇文章,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大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打造高端制造基地、元宇宙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升民生福祉方面,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部署新要求,大力实施居民就业增收、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保障兜底等系列行动,打造全生命周期高品质民生供给体系,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绘就群众不断上扬的幸福曲线;以拓展“三个模式”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力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公共产品融合,加速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治理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城市。提升干部能力作风方面,要按照“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求,积极推动干部队伍认知迭代、理念升维、能力重构、作风重塑,加强斗争本领和斗争精神养成,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与潍坊发展的适配度。
要加力“四个赋能”。着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注入新能量,加力科教创新赋能、金融赋能、文化赋能、生态赋能,把“关键变量”变成“关键支撑”。科教创新赋能方面,要按照“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矩阵,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真正让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创新成为第一动力。金融赋能方面,要聚焦打造区域性金融高地,发挥金融的吸附链接效应和资源配置功能,大力引进培育各类金融和类金融企业,持续优化金融产业生态,放大金融产业经济价值,释放金融产业生态价值,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渗透性和贡献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的源头活水。
文化赋能方面,要积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注重延展城市历史文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强化优质文化供给,打造文旅融合高地,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生态赋能方面,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落实“双碳”战略,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发力,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未来潍坊发展的最大空间和潜力,紧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强化滨海城市意识,打通多维对外开放通道,加速提升城市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