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都叶正红

(2022年11月04日) 来源:潍坊日报
  ◎王立坤

  枫叶红,秋意浓,暖阳正当空……
  走在昌乐齐都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我的心头总有莫名的自豪在涌动,那是风雨过后的静定和欣慰,也有向暖前行的幸福和从容……
  三年前,我从昌乐县新城中学来到这里任校长,接管了昌乐外国语学校,从此开启了一段栉风沐雨的新征程。
  那时的学校正经历着大规模的调整,先是资源共享,支援昌乐北大公学学校,继而分割资产,扶持昌乐县宝通中学。接二连三的师资分流和各种变动,让昌乐外国语学校失掉了空间和优势,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
  到任伊始,我对学校现状作了盘点和分析,现实情况告诉我,此番赴任注定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新出发。欣喜的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爱岗敬业的好老师,他们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像穿越风云的壮美霞光,从他们身上,我感到了一种炽热的情怀,看到了一股创业的力量,与他们同行,我没有理由不振奋。于是,我和我的团队满怀豪情,向着新的目标,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于是,在这方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块新的高地在隆起,一片新的风景在铺展……
  三年来,在卓悦文化引领下,我们抓主业,重实绩,抓质量,重实效。用心履行教育的职责,用情传递奋斗的信念,用实干捍卫尊严,用实绩创造辉煌。
  三年来,在人文关怀感召下,每个岗位都闪耀着奋斗的光芒,每位员工都洋溢着创造的激情,每页日志都记录着成长的精彩……
  三年里,作为学校的当家人,我始终和师生们在一起,感受着校园的变化,分享着教育的精彩,体验着成长的内涵。同时,感动于员工们的奉献,以及家长们的信任。从名声在外的“昌外现象”,到辉煌壮丽的“齐都风采”,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过渡,而是一次浴火的涅槃。我们“连胜”中考,保持最好的升学率;我们纵横赛场,频频走上领奖台。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和社会各界及家长们的支持下,我们打造学校品牌,建设幸福校园……
  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在奋进的征途上,我们经风雨、历险阻,最终成为逆袭的劲旅,开创了幸福教育的新局面。
  三年里,新冠疫情来袭,伴随着生活秩序的打乱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我们与宝通中学、博闻学校共处,增加了疫情防控的强度和难度,也限制了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但是,勇于担当的齐都人没有动摇争先的信念,没有放慢奋斗的节奏。我们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教学,无论云端上课,还是线下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在家校之间,我们同家长心贴心、肩并肩,筑起“联手协防”的新高地,学校的志愿者队伍不怕酷暑、不惧严寒,成为服务社区的风景线……
  三年前的深秋,学校更名为齐都实验学校,校名的变更引发了人们的评论。那时,一些关于改制、关于学校前景的猜测开始散播,给很多人带来了压力和困惑,也让许多家长感到迷茫和焦虑。我们集中智慧抓稳定,凝心聚力提质量,用业绩回应政策新动向,靠实力赢取发展新定位。
  喷泉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承受着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没有了退路。在勇毅前行的日子里,我们时刻激励着自己,我们之所以被关注,因为我们一直很优秀。今天的风雨,必将化为来日的甘露。
  终于,历史在今年暑假里写出新的一页,正如大家盼望的,学校顺利改制,宝通并入齐都。所想皆有所得,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我们遇到了政策的红利。
  为保证“民转公”平稳有序,昌乐县提出了“三保要求”,保留校名、保留师生、保证质量。原先自聘的教职工,只要愿意留任,县政府承诺“一个不辞”,岗位保留、待遇不降,工资由财政兜底。这项红利解除了教职工的忧虑,也激发了归属感和事业心。“转公”方案也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学生可继续留校,也可到原片区或户籍地就读。无论宝通中学并入的学生,还是原来齐都的学生,家远的可住校,家近的可通校。“转公”政策,不仅让家长们省了钱、省了心,更让家长们省了时、省了力。
  “校改”之后,我们的办学环境更优越,办学资源更丰富,教师队伍更强大,品牌内涵更深远。今年学校的“民改公”改出了干事创业的新动力,改出了家校共育的新活力,也改出了规范办学的新天地。
  作为新齐都的管理者,我感受着学校的壮大,也敬畏着肩负的责任。面对“三保”,我要求全体老师做到“三好”,教育好、管理好、服务好每一名学生,决不辜负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期待,决不辜负学生家长的信赖和厚爱。我深信,齐都是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每一步都将走出我们的精气神……
  抬望眼,木叶披金彩,处处皆秋光。齐都人相信,三年的风雨,已经洗尽了往日的铅华,换装出发的齐都人,定会加倍珍惜自己的工作,等待我们的将是可期的未来。
  心海千尺浪,云天万里长。追求卓越的新齐都,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
  (作者系昌乐齐都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