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经纬线”绘就“腾飞图”

——“磁悬浮+”嫁接形成我市新的绿色制造优势

(2023年03月0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伟
  磁悬浮动力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新兴技术,也是我市在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中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抢占磁悬浮动力技术标准高地,才能掌控磁悬浮动力技术话语权。
  近年来,我市在标准制定、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等磁悬浮企业重点扶持和帮助,指导企业先后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6项、企业标准5项,帮扶争取了一批省磁悬浮动力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战略性重点项目和标准创新基地。在我市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天瑞重工于2022年9月顺利获批“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
  磁悬浮标准化工作有效提升了我市企业技术标准研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确定了我市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以标准化“经纬线”绘就了我市磁悬浮产业的“腾飞图”。
    把创新力转化为竞争力和主动权
  “磁悬浮动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系统完备的国家标准体系是基础和前提。目前磁悬浮动力技术相关国家标准,多是磁悬浮动力技术在风机、泵、压缩机、凿岩机等应用领域的机械技术标准,磁悬浮共性技术标准体系是空白。而且,现有相关机械技术标准,归口于多个行业和部门,协同统筹力度不强。”对于磁悬浮产业标准化建设的初衷,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科科长吉蕾蕾介绍说,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是我市磁悬浮动力行业的头部企业,虽然拥有创新技术和发明专利,但其产业化推广与产能扩张,却受制于共性技术国家标准体系的缺失,企业与产业发展遇到标准瓶颈。
  将我国磁悬浮优势创新技术转化为标准,进而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迫在眉睫。我市在广泛调研、技术论证和反复验证基础上,谋划筹建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整合全产业链研发资源共同开展技术标准攻关,加快重大共性技术和工程化技术标准突破。
  “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是潍坊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未来三年内将依托工作组积极争创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被称为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工厂,具有领域唯一性,掌握标准制定的行业话语权和主导权,对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周锡胜说。
    开启新旧动能转换的耗能产业“革命”
  磁悬浮产品是高能耗行业里的“节能神器”。天瑞重工常务副总经理陈茹算了一笔“节能账”:以一台110千瓦的磁悬浮鼓风机替换传统鼓风机为例,一年节电约35万度,一年就可以还本,目前在山东已安装300余台,年节电约1亿度。
  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等四部委联合编制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中,“磁悬浮综合节能技术”在63项推广技术中位列第2位,在高效节能装备类中位列第1位,节能率高达30%至50%,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我市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的顺利获批和运行,让企业同时具备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所需的各类科技资源,制定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标准,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标准研发和产业升级一体化发展。
  当前,潍坊拥有磁悬浮产业发展优势,正在多个行业领域实施“磁悬浮+”研发改造,嫁接形成新的绿色制造优势,形成了集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资金链及用户链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资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持续打造磁悬浮产业集群高地
  “天瑞重工的磁悬浮鼓风机凭借节能降噪优势,目前订单已排到3个月后。磁悬浮真空泵、空气压缩机、制冷机组作为首台(套)产品投放市场后,将更受市场追捧。”在天瑞重工车间里,生产设备每天都高速切割用于磁悬浮设备的三元流叶轮,一排排磁悬浮鼓风机、空气压缩机在库房整装待发,处处都感受到蓬勃的发展势头。而这与我市磁悬浮产业注重研发、着眼长远的目标定位密切相关。
  多年的研发投入,让天瑞重工进入科研成果“爆棚期”。
  “我们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把握时代机遇,在省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努力将工作组升级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磁悬浮领军企业,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磁悬浮力量。”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婕妤说。
  对于磁悬浮产业的未来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英杰表示,市市场监管局专门成立了包靠工作专组,统筹推进各项包靠服务工作落实,在专利标准、质量品牌、产业计量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指导帮扶力度,助力企业将创新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规则优势,将企业创新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主导制定一批国际和国家标准,抢抓市场竞争主动权,打造磁悬浮产业集群高地,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