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
“担杖地”

(2023年03月0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孟祥杰

  在我的家乡滨海区孟家庄子村,“担杖地”的名字由来已久。据历史记载,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至民国初年,村西不远,便是当地最大的河流——弥河主河道的流经之处。1918年弥河改道后,虽然老河道的流量渐小,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仍然河水清澈,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时甚至常有渔船从海上顺河而上来此停泊。而这条发源于临朐县境内的沂山西麓的弥河,既是这一区域的母亲河,也是乡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村西至弥河河岸的土地因为有了弥河水的滋养,变得十分肥沃,加之浇灌取水十分方便,于是被周围村庄的村民开辟成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庄稼地和菜园。
  那时,孟家村民要想取水就必须通过这儿的田地,于是开辟一条顺畅的取水通道也就提上了日程。为了解决这一紧迫的现实问题,村里推举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并与村西种地的邻村人提出了相关要求。起初并没有达成协议,后来孟家人认识到: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有官方出面来裁定。在几经奔波后,当地政府考虑到孟家的实际情况和正当要求,加上孟家人素来厚道仗义,也一直与周围的乡邻和睦相处,经过协商,终于给留出了大约一条担杖(扁担)宽度的小路。这条主要用于取水的道路呈东西走向,位置大约在今孟家庄子村北边的东西大街方位,从村西头一直笔直地延伸到弥河东岸。根据这条路的宽度,有人形象地把这条道路起名为“担杖地”。
  数百年来,披着月光迎着晨曦,伴随着肩膀上“咯吱咯吱”的扁担奏鸣曲,以及一路洒下的颗颗汗珠,“担杖地”上走过了一辈又一辈勤劳的孟氏族人,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脚印也深深印在了这条小路上。这块“担杖地”犹如一条闪光的纽带,将孟家村民与弥河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据族谱考,孟家的村民是亚圣孟子的后人,他们秉承着先祖的思想,素来讲“仁义”。即使“担杖地”的两旁瓜香四溢、麦香芬芳,他们也不会伸手采摘,而是恪守固有的道德准则,在挑水的途中自觉爱护小路两旁的庄稼,与种地的邻村村民和睦相处,从没有发生过矛盾和纠纷,在周围村民的心中留下了孟氏族人品德高尚的美名。
  抚今追昔,随着社会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这条小路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了,但“担杖地”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孟家人的心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道路既见证了孟家人曾经的生活、曾经的勤劳,也见证了一段久远岁月、一段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