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广告

儿时的集市

(2023年09月0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立文

  小时候,故乡高密有个小集市,一旬一集。小集市设在旗台片区的旗台村,旗台村包括旗台一、二、三村,旗台片区由旗台村、爱国村和翻身庄组成。我的老家爱国村是个整体搬迁村,在当地属于外来户。旗台一、二、三村居住集中,统称旗台。爱国村与旗台组成旗台大队,大队书记就由我村书记担任。旗台一村居西,二、三村居东,中间是一条大宽路,就成了集市。旗台二村在前,三村在后,中间相隔却不甚分明。集市中间有一条跨越宽路的东西长胡同,通一村和二、三村,胡同西侧是旗台供销社,胡同自然就成了集市的外延。
  记忆中,赶集逛店是全村人最快乐的喜事。村里照例是上午不用出工,男女老少都可去赶集,置办必需的生活用品。
  爱国村离集不到一公里,每逢集日,村里如同小过年,你喊我叫,扶老携幼,马路上熙熙攘攘。
  孩子们最愿意跟着大人去赶集,集市上不仅有瓜桃李子枣、青菜草编鞋衣帽,还有固定的小吃摊炉包。
  一到集日,那对外地小夫妻就赶着牛车,带着篷布、平底锅、面板、擀面杖、柴火炉,早早来到集市,扎起棚子,打好炉包,为赶集的人备好早饭。夫妻炉包有特色,个小似水饺、馅满刚刚好、味道美又鲜、火候更老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孩子们故意不吃早饭,空着肚子去赶集,就冲着一顿炉包。五分钱一个,十个吃不了,正好带回家,当午饭接着吃,犒劳两顿。
  旗台供销社无疑是集市中心最热闹繁华处,里面日用百货全,花色品种多,价廉物美且不说,还有个小人书专柜,最是吸睛,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我也买过好几本小人书,虽然很多字不认识,但我能看图猜字,而且乐此不疲。小人书对我影响很深,它打开了我的眼目,让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旗台二村前头就是毛家湾,往西是一条通一、二村的护村河,河与集市宽路上架起一道桥,成了集市的入口。
  集市入口西南角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旗台联中。旗台片区的子弟都在此读书,再远的新兴庄、柳树屋子也有慕名前来念书的学生。我从小学五年级就在旗台联中读书,直到初中毕业,最终考上了高密十九中。在这里,我度过了最爱幻想、最充满希望的岁月,留下了斑驳灿烂的故事。每次想起,都是翻江倒海的深情。正是在锦瑟年华,联中老师的悉心引导,让我有了追求梦想的勇气。
  集市尾端是一个卫生所,有一位老中医坐堂。有一年我突然肚子疼,村里的赤脚医生不明所以,就让父亲趁赶集,带我到集市卫生所让老中医给看看。父亲不敢怠慢,借了一辆自行车带着我来到卫生所。老中医让我躺在卫生所里一张发黄的病床上,边揉搓我的肚皮,边问我吃过什么东西。我忍痛老实地一一作答,老中医就说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还一再叮嘱父亲,要我饭前洗手,注意饮食卫生。随后,老中医戴上老花镜,在一张病历纸上给我开了一大包中药。当晚,母亲煎好了药,让我喝了一大碗,结果排了一次便,排出一团蛔虫。于是肚子疼痛减轻,过了一个集,就好了。
  父亲便带我赶集理发,这是我第一次进店理发。村里有一个说道:病后康复,要理理发,去流秽。
  集市上的理发店装潢比肩供销社,真不愧叫店,比村里的剃头铺子漂亮十倍不止。进了店里,我顿感怯生生,可是理发的姐姐非常热情,指着墙壁上张贴着的明星海报,问我要理什么发型。还说她理过许多头,就我的头型不一般,认定我长大后会有大出息,说不准父亲将来会跟着去享福。
  可我在理发店,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时说不清,道不明。村里的剃头铺子只理平头和刮光头。后来还是父亲说给我理个小平头。于是,姐姐就给我理了一个帅气的小平头,直让我嘚瑟了一个集。
  出集回家,父亲看我两眼直盯着那个自行车上写着“冰糕”的箱子,挪不动腿,就破天荒又花了一角钱,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支雪糕。
  多年以后,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那支雪糕,穿过人生的流年,却始终留在我心灵的深处。
  如今,集市随着旗台的整体搬迁,杳无踪影。曾经所有清晰的画面散淡成了记忆里的倒影,我心里剩下的全是温柔的忧伤和无尽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