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思考
(2023-11-04) 稿件来源:潍坊日报

我市开展文艺巡演活动,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摄
◎朱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之一是“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做大做强主流意识形态,契合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时代特性。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也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落实好的政治责任。
夯实基础 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面利益诉求,消弭错误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要获得在众多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就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面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逐渐消弭错误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这样人民群众在自身利益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才能真切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真心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夯实强大的物质基础。
抓住关键 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做好内容供给侧改革
做好内容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本领高超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来承担研究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重任。这支队伍要政治坚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和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要作风过硬,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纪律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本领高超,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网络技术能力,真正成为运用融媒体技术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家里手。其次,要生产和更新优质内容。为受众提供思想性强、时效性强、画面优美的优质信息。合理设置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议题,充分阐释主流意识形态关于特定话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价值评判和行动方案。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选取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发出官方权威声音,就是主动、合理设置议题的大胆有益尝试。
突出重点 精准细分定位,匹配主流意识形态不同场景需求
一方面,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决做到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型融媒体平台和新型主流媒体,实现“两微一端”等传播渠道和终端全覆盖,强化受众对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融媒体平台的依赖性和认同感,想方设法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版图,催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质变,释放“1+1>2”的一体效应,使各级融媒体平台成为党的思想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另一方面,要拓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渠道,打造融媒体领域的“中央厨房”,融合本地党报、广播电视台、政务公众号等媒体资源,在信息生产、传播的过程中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信息技术,对各个媒体平台受众进行精准细分定位,匹配受众不同场景的话语需求,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分众传播、精准传播和动态反馈。做好信息内容的统筹安排和把关审查工作,保证各类不同客户端的信息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不良倾向的信息要及时动态审查、清理,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生产和传播营造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的融媒环境。
突破难点 构建互动叙事模式,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
融媒体视域下,话语传播呈现智能化、互动化、场景化新特点,受众更喜欢阅读便捷化、可视化、形象化与娱乐化的信息,这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这一难点,一方面要契合受众需求,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载体,可通过短视频、微电影、H5、VR、云直播等载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故事化、生活化、立体化表达,将枯燥的政治话语转变为活泼的网言网语、将难懂的政策文件转变为通俗的乡间俚语。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融媒体互动叙事模式,打造多维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加快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新格局。常态化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创造了一系列好的经验。例如,潍坊市组织开展的“小小红色讲解员”志愿宣讲活动、英烈家书朗诵会、理想信念微党课比赛等活动,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变各类红色故事为个体终生记忆。再如,潍坊市创新打造的“红色文艺”,创作出一批如现代茂腔戏《王尽美》、现代京剧《头雁》等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让红色资源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精神文化作品。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