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潍坊象”
回望沧桑岁月

(2023年12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文/图
  “潍坊象”作为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已被珍藏了40多年。为了保护利用好这世间罕见的古生物化石标本、让更多市民得见“潍坊象”的真容,11月28日,市博物馆举办了“‘潍坊象’化石复原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权威古生物专家、文物专家献言献策,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市民读懂潍坊本地古老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1
从井里挖出一头“大象”
  说起“潍坊象”的历史,还要追溯到44年前。1979年3月,当时的潍县望留公社武家村大队社员为了灌溉麦田,因天旱地下水位降低,便在村西路北将机井开口下挖安装抽水机。当下挖到约3米深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异物,社员们从挖出的土里面发现了一些动物骨头类的东西。他们继续对井底进行清理,结果发现了不少类似石头形状的动物骨骼。
  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他们立即停止打井,并向上级和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报告。大队干部也感觉事情重大,马上向公社文化站汇报。经过时任潍县图书馆文物干部杨传德现场考察后认为,这是一具大象骨骼的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以及杨传德和昌潍地区艺术馆文物组孙敬明等进行现场清理发掘,深埋地下约二十万年的一具巨型大象化石逐渐露出了真容。
2
一睹“潍坊象”真容  
  在潍坊,很多市民听说过“潍坊象”,但却未见过其真容。“潍坊象”化石究竟是什么样子?11月28日,记者来到市博物馆,跟随专家们进入安保设施严密的库房,终于见到了“潍坊象”化石。
  在市博物馆库房里,存放着“潍坊象”的头骨、臼齿、门齿、肋骨、股骨、肱骨等化石,将房间占得满满的。“这是头骨,比较巨大,保存得近乎完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古生物学家金昌柱说,从头骨的背面看,最大横径为109厘米。金昌柱又指着旁边的一件大型化石说:“这是大象的肱骨化石,长度是127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学生的身高,比亚洲象的肱骨还要长30多厘米,肱骨的最大直径是30.1厘米。”
  “潍坊象”化石体积如此庞大,令人惊叹。作为大象来说,最为珍贵的应该是大象的牙齿了。在库房的一角,两根巨大的象牙化石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包裹打开,两根粗壮的象牙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两根象牙一长一短,不过长度都在3米以上,最粗处直径达51厘米。“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大象为猛犸象旁支,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国际知名猛犸象研究专家魏光飚说,此大象的下第三臼齿长50多厘米,而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猛犸象同类牙齿长41厘米,由此数据足以推测“潍坊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
  “潍坊象”化石的出土意义重大。据介绍,该化石属于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化石出土后,专家们对大象的骨骼进行了认真系统研究,结果发现该大象许多骨骼的结构特征与我们早已熟知的南方象、草原猛犸象、长毛猛犸象、亚洲象、非洲象等种类都不尽相同,代表了比南方象更为进步的猛犸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因此将其定名为“潍坊象”,这也是至今唯一一个以“潍坊”命名的古生物化石。
3
“潍坊象”将被装架复原展出
  为推动“潍坊象”深入研究,加强文物活化利用,讲好潍坊故事,在前期发掘整理及研究报告基础上,11月28日,市博物馆举办了“‘潍坊象’化石复原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市博物馆馆长黄可表示,“潍坊象”作为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潍坊市的黄金名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潍坊文化的重要符号,“潍坊象”备受市民关注,不少市民表示“只闻象不见象”,十分期盼能一睹“潍坊象”的真容。为了进一步提升挖掘“潍坊象”的文化价值,打造潍坊文化标志,市博物馆计划将“潍坊象”进行装架复原展出,让潍坊的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潍坊象”。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就如何还原“潍坊象”当时的生存环境、更好地展示“潍坊象”化石骨架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如果想将‘潍坊象’进行展出,建议复原‘潍坊象’地理环境、气候物种、自然植被等,这些都要符合当时大象生存的环境。另外,展示时建议使用橱窗式等小场景,也可以将大象做成文创产品,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潍坊象’。”山东博物馆自然部主任、研究员孙承凯说。
  专家们纷纷表示,猛犸象的最大年龄是60多岁,从出土的“潍坊象”化石可以判断该象年龄应当在18岁左右。该化石的出土,可以为研究当时潍坊的生态环境提供直接的物证。比如,大象出现在潍坊,就可以说明那时潍坊应该有森林,有较大面积的草地,气候凉爽偏湿。另一方面,由于该象属于猛犸象属,所以对了解、研究猛犸象属晚期类型的特征、分布和生活习性都提供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