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端发力破解用工就业“两头难”

——潍坊学院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

(2023年12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梅
   通讯员 陈思慧 付 曦

  近年来,面对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这道双向难题,潍坊学院积极寻求破解之法,与潍柴集团、歌尔集团、天瑞重工等潍坊市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5个,将学校办到企业内,课堂直通车间里,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作为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潍柴产业学院聚焦学生中心、立足服务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办学成果丰硕。
  在职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签订横向课题10余项,总计到账经费600余万元;获批山东省首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1项,潍坊市“现代产业学院专项课题”教研项目1项;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共建教材7部,其中2部已正式出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赛事,荣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3项。
    “协同、楔入、融通”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潍坊学院与潍柴集团共建潍柴产业学院,同时引入多个相关产业链企业和社会资源,建立了“1+1+N”的协同育人模式。潍坊学院聚焦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整合学校与企业优势资源,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将企业融入教学主体,双方共同制定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专业学生共学、共训、共赛体系,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同时推动校企师资专兼结合双向流动,实现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即就业。自2021年7月揭牌成立以来,潍坊学院从夏季高考录取290人,遴选优秀学生88人进入产业学院培养,已毕业入职潍柴集团39人。
  “校企协同育人,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早一步接触到企业一线,从高阶训练到跟岗实习再到定岗实习,学生学习到先进的制造工艺,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同时,达到订单式培养的效果,也降低了企业的培养成本。”潍柴产业学院院长刘永胜说。
  潍坊学院优秀毕业生朱城林表示,通过校企合作高阶技能训练实操完成斯特林发动机的制作,在入企实习后又跟随齐鲁大工匠进行创新项目研究,清晰的人生规划,丰富的企业学习阅历,让他一毕业就入职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上。
    三段式课程体系助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潍坊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行“2.5+1+0.5”分段培养。“2.5”是指前五学期在学校完成两年半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期间开设融入潍柴集团企业特色的相关课程;“1”是指第六、七学期在潍柴集团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培养一年,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学习以及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和实操训练;“0.5”是指第八学期依据专业特点在潍柴集团真实生产线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半年,并完成结合企业应用场景的毕业设计。该课程体系,既分段又相互嵌入,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协同指导,一体两翼,实现课程共建和人才共育,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双教学主体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同时,围绕产业人才需求,按照工程认证标准,关注行业动态发展,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材,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对接,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双教学主体人才培养机制优势,学院还建立了“学校+企业”的“双导师+双导员”协同培养模式,为每位学生选配校企双方导师、导员各一名。在学校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并在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中逐渐融入企业应用场景;在潍柴集团理实一体和企业研修阶段,学校导师全程参与,在工程实践中巩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专业理论;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企业需求和应用,学生自选课题,双导师指导,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采用校企双导员制,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互补互助,保证学生思政、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潍坊学院深知师资力量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意义,因此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鼓励教师国内外访学进修、企业培训和挂职锻炼,提升科研团队推动产业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同时,加强校企人才合作,继续探索校企师资专兼结合双向流动机制,打造产业学院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潍坊学院(教授、名师)、潍柴集团(高工、内训师、博士)以及其他单位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加入,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并与潍柴共建动力装备综合实训区,包含发动机实体拆装区、VR实训区、电控实训区、新能源发动机认知拆装区等。
    校企资源融会贯通打造产学研服务平台
  潍坊学院统筹多方优势资源,建成涵盖动力机械、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研发等产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及高端智能装备行业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要与企业深度结合,我们的课程设置会围绕企业的发展前沿和岗位需求进行变化,潍坊学院与企业共同审定学生培养方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找到彼此科研攻关的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潍坊学院副院长解福祥说。
  潍坊学院建立了潍柴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潍坊学院潍柴就业实习基地,聘请学校、潍柴集团以及其他单位高水平兼职教师加入,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及各类创新型比赛保驾护航。
  潍坊学院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企业人才的工程技术优势,组建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将生产实践引入教学过程,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不仅如此,潍坊学院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电设计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同时,潍坊学院还建成校企研究成果共享平台,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惠互信机制,提高科技成果适应性,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缩减产品研发时间和成本,促进生产技术、产品研发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利用平台资源,形成了平台引领、项目驱动、科教互融、理实一体、协同创新的师生共育模式,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及高端智能装备行业发展。
  下一步,潍柴产业学院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共建精品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持续推进特色凝练,依托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对标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标准,力争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典范。围绕制造业强国发展目标,持续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