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西红柿 村民致富果

(2024年03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我一共种了3个设施农业大棚,每个棚产量在1万公斤左右,通过种植西红柿,每年收入近20万元。”3月7日上午,寒亭区寒亭街道北纸房村村民韩保廷给记者算着“经济账”。
  在北纸房村旁,一座座大棚首尾相接、整齐排列。走进韩保廷的大棚,一串串红彤彤的西红柿点缀在长势旺盛的藤蔓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红绿相间,煞是好看。
  “这西红柿口感好、无公害、产量多、卖价高,村里合作社的客商订单很多,销售特别火,生产出来的西红柿供不应求。”韩保廷一边说,一边和妻子杜新薇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刚开始建温室大棚时,我们心里没底,街道的农技员就天天在棚里给我们指导,有了技术的帮扶,我们心里也踏实了。现在,我们的农产品销量高了,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韩保廷告诉记者,他种植西红柿已有11年,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熊蜂授粉等技术,大棚光照充足,种出的西红柿口感好,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北纸房村通过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推广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拓展销路,使小小的西红柿成了村民的致富果,特色种植业为村民打开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产业兴旺了,村民的生活才有希望和依靠。”北纸房村党支部书记韩相虎介绍,他们村蔬菜种植历史有20多年,这几年,他们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化劳动队伍”模式,从种苗选育、农资配套、技术服务、菜品销售等方面为村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他们搭建“设施农业+半自动化智能”的管控平台,逐步实现设施农业智能化、标准化,助力设施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同时,街道农技人员每周对农户进行实地指导,不定时在棚里召开种植研讨会,从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解决村民遇到的难题。
  “现在,村里已经建了40多个种植大棚,西红柿年产量达40万公斤,年销售额240万元左右。”韩相虎说,发展特色种植带动就业300余人,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今后,他们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民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让北纸房村的西红柿品牌越来越响。